魏国:从战国七雄之首到被秦国所灭
魏国:从战国七雄之首到被秦国所灭
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一百七十九年。其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魏国的兴起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国的衰落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称逢泽之会。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因为卫国是魏国保护国,魏国无法坐视不理,于是立即联合宋国出兵助卫反攻,魏卫宋三国联军直逼赵国首都邯郸,赵国被逼闭门防守,并派人向齐国楚国求救。魏卫宋联军于是包围邯郸,希望一举歼灭赵国,以解除被诸国包围之局。
但是在同一时间,秦国乘魏军主力不在,偷袭魏国少梁,并夺得少梁,魏国在这场战争里被围攻的危险反而变得更大。齐威王得知赵国被围,本欲立即出兵,但将军段干朋主张延迟出兵,以"承魏之弊"为战略方针。即是先以少量的兵力向南攻击襄陵,以制造假像,可以表示助赵,又可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再待魏军攻陷邯郸,魏、赵双方均已无力再战之时,再给予正面的攻击。齐威王接受了这个提议,在赵魏两军相持一年多,邯郸城快要失陷之时,方才委任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主力驰援赵国。
田忌计划奔赴邯郸,与魏军主力决战,解决邯郸之围。但孙膑认为这不利于齐国,于是提出了更为创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捣虚"与"疾走大梁"。"批亢捣虚"即是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使敌人出现后顾之忧,前线之围便会自动解开。"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魏国重城大梁进逼,以切断魏国的运输要道,并攻其所不备。这样一来,魏军定必回师自救,齐军则可乘其疲惫于路,一举击败魏军,而赵国之围则自动解除。
孙膑这一招"批亢捣虚"使得田忌甚为拜服,立即采用。于是齐军主力立即向大梁挺进。在此危急存亡之际,虽然邯郸城已攻破,魏军还是不得只以少数兵力留守邯郸,并由主帅庞涓亲率主力回驰大梁。但同时间,齐军已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设伏,准备截击魏军。魏军由于长期在外作战,已疲态毕露,再加以长途跋涉之急速行军,士兵皆战意大降。于是齐魏一交战,魏军战败。但此役魏国并未受到严重损失,且仍然实现了攻克赵国首都邯郸的战略目标。
公元前352年,魏国联合韩国将齐国打败,齐楚求和。
公元前350年,魏反攻秦国,包围秦孝公于定阳,秦国战败乞和。至此大战以魏国胜利告终,魏国的霸业得到继续发展。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最后魏国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亡。
公元前209年陈胜起兵反秦,魏咎加入了陈胜阵营。陈胜派遣周市攻取魏地,当攻下魏地后,陈胜打算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愿接受,认为应该立旧魏国王族后人为魏王,于是魏咎被立为魏王,魏国复国。
公元前208年,魏王咎兵败自杀,魏豹逃到楚,得到楚怀王拨了数千人给他,再向魏地进攻。魏豹攻下了魏地二十余城,楚怀王立豹为魏王。魏豹带领精兵跟从项羽进入关中。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时,项羽想把大梁地据为己有,于是徙魏王豹于河东(大约是今山西省中南部),以平阳为都,封为西魏王。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率兵从临晋渡过黄河,魏王豹向汉归降,带兵跟随刘邦攻楚。刘邦在彭城之战惨败后,魏豹以探望患病亲人为由离开刘邦回国,可是到达国内便叛离汉。刘邦遣郦生游说魏豹,被拒绝,于是刘邦遣韩信攻魏,俘虏了魏豹,把河东并为汉的郡,魏亡。
魏国衰落的原因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魏国衰败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的因素,也有军事上的原因,有其主观的失误,也有客观的无奈,但诸多原因之中,最令人扼腕的还是人才的流失。人才兴邦,人才强国,魏国后期的君主们肯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说战国时秦有良相,赵有良将,那么魏国则良相良将齐备,可惜这些旷世之才魏国没能留住,最终纷纷投奔他国,成就了他国的千秋霸业。
魏国到底流失了哪些人才?看看他们是什么级别的人物!
魏国流失的第一个人才就是吴起。吴起堪称那个时代最全面、最优秀的人才,“沽名钓誉孔老庄,建功立业学孙吴”。孙是指孙武,吴便是吴起了。吴起兼有两种身份:一是名将,二是政治家。作为名将,吴起能征善战,他一个人便是一支行走的力量,走到哪里,哪里便会成为中兴之地。他曾率领魏国军队多次大败秦军,入楚国后,更是战功赫赫,曹操曾这样评价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作为政治家,在楚悼王当政时,吴起开始推行新法,变法运动使楚国政治、经济、军事面貌焕然一新,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尤其是在军事上,楚国向北将霸业扩展到黄河岸边;向南则平定百越,把疆域拓伸至江南。以致于诸侯皆畏服楚国,楚国“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从魏国出走的第二个人就是商鞅。商鞅曾侍奉过魏国国相公叔痤,公叔痤病重时也曾向魏惠王极力推荐商鞅,说商鞅之才,可以担任国相,还说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要不让他投奔别国,将来终成魏国大患。可惜”魏惠王认为公叔痤是病入膏肓,胡言乱语,并没把他的话当回事。商鞅后入秦,在秦孝公支持下推行新法。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成效最明显的变法,秦国自此国富兵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商鞅才是秦灭六国的第一功臣。
魏国流失的第三个重要人才是范雎!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人帮助下,改易姓名,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范雎入秦后,逐步既得秦昭王的信任,他向秦国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应该说,范雎是秦大一统战争的策划人,他提议秦国应该首先将韩、魏作为向东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还提醒秦昭王,建议加强王权。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秦赵两军对垒三年,双方死伤惨重,范雎以反间计让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最终大破赵军,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没有能力抵挡秦国东进的脚步了。
从魏国出走的还有孙膑!孙膑曾与魏将庞涓是同窗,庞涓后来出仕魏国,因嫉妒孙膑之才,于是派人将孙膑骗到魏国,孙膑到魏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好在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个人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到齐国后,孙膑被拜为将,在桂陵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大败魏军,逼庞涓自杀,魏国霸业从此一落千丈,而齐国则成为诸侯中的王者。
这些人,皆有安邦定国之才,魏国得一则兴,得其二则霸,得其三,必将威服诸侯,一统天下,灭六国的历史也终将由魏国来书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