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十强的“桐城路径”
重返十强的“桐城路径”
桐城作为安徽省传统强县,历史上曾多次跻身安徽县域经济十强,但近年来因产业结构转型滞后、新兴动能不足等问题,经济排名有所下滑。要重返十强,需立足自身禀赋,对标先进县市,聚焦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生态优化四大核心路径,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产业升级:激活传统优势,培育新兴赛道
1)传统产业高端化
包装产业集群升级。桐城素有“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之称,但面临低附加值、同质化竞争问题。可借鉴浙江苍南模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建立“共享工厂”,集中采购原料、共享设备和技术研发,降低中小微企业成本。同时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订单智能匹配、生产流程数字化监控,打造“智慧包装”产业链。
机械制造智能化转型。以金田集团、微威胶件、汽车部件等龙头企业为引领,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共建“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精密加工、智能农机装备,争取纳入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体系。
2)新兴产业特色化
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依托“桐城水芹”“青草香”大米、天莊大米、龙眠山茶油等地理标志产品,发展预制菜、功能性食品加工。引入三全食品、洽洽等龙头企业,建设中央厨房产业园,配套冷链物流体系,对接长三角生鲜电商平台。
新材料与循环经济。利用本地石英砂资源,发展光伏玻璃、电子级硅基材料;推广“城市矿产”模式,建设再生塑料、废旧金属循环利用产业园,争取纳入合肥都市圈循环经济试点。
创新驱动:构建县域科创生态
1)打造“合肥研发+桐城转化”模式
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设立“科创飞地”,吸引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在桐城设立中试基地。重点布局新能源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等领域的成果转化。
建设桐城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对首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20%。
2)数字经济赋能
与阿里巴巴犀牛智造合作,建立服装、家纺柔性制造示范工厂,实现“小单快反”;引入抖音电商直播基地,培育本土MCN机构,推动塑料包装)羽绒制品等产业“线上爆品+线下定制”双轮驱动。
开发“文都桐城”文旅数字平台,集成AR导览、非遗技艺VR体验等功能,打造“数字文旅”消费新场景。
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区域战略
1)合肥都市圈同城化
交通互联。推动合桐市域铁路(S9线)纳入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开通桐城至合肥新桥机场货运专线,建设大别山物流枢纽,打造合肥西向物流支点。
产业协同。承接合肥京东方、蔚来汽车的配套产业转移,设立“合肥链主企业桐城配套园”,对年度配套采购超5000万元的企业给予3%物流补贴。
2)长三角一体化
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与江苏昆山、浙江乐清共建“县域产业协作示范区”,探索税收分成、飞地经济等合作机制。
在松江、杭州设立“桐城名品展销中心”,每年组织100家中小企业参与进博会)长三角农博会。
生态优化:绿色发展与文化赋能
1)生态经济化
开发“龙眠山-嬉子湖”生态康养带,引入复星旅文、蓝城集团建设高端民宿集群,发展森林疗愈、中医药养生等业态,申报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推广“光伏+农业”模式,利用荒山坡地建设农光互补项目,引入正泰新能源建设智能运维中心。
2)文化IP产业化
“桐城派”文化活化。复建桐城文庙、六尺巷历史文化街区,推出沉浸式实景演出《桐城往事》;与阅文集团合作开发“桐城派”主题网络文学、动漫,打造国学研学旅行品牌。
非遗创新。设立“非遗工坊”孵化器,推动桐城歌、秋石制作技艺与国潮品牌联名,开发“文都雅集”文创盲盒,入驻得物、小红书等平台。
制度保障:改革突破与要素激活
用地改革。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优先保障产业项目用地;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实现“拿地即开工”。
金融创新。设立10亿元县域产业发展基金,联合省担保集团推出“园区贷”“科创贷”,对单项冠军企业给予最高50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
人才新政。实施“文都英才计划”,对返乡创业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购房补贴;与桐城师专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对标案例:他山之石
江苏昆山:通过“深化沪苏同城化+产业链精准招商”,2022年GDP超5000亿元,桐城可借鉴其“链长制”招商经验,围绕合肥、长三角产业链缺口补位。
浙江义乌:以“电商直播+市场采购贸易”激活小商品经济,桐城可复制其“全网营销+跨境供应链”模式,推动塑料包装、羽绒制品出海。
桐城重返安徽县域十强,需以“传统产业升级筑牢基本盘)新兴产业培育打造增长极)开放创新聚合资源要素)文化生态赋能重塑竞争力”为战略主线,力争到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通过产业“脱虚向实”、城市“古今交融”、生态“点绿成金”,桐城有望重塑“文都”辉煌,成为安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