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值不等式的二十种证明思路和三十多种证明方法,你能看懂多少?
平均值不等式的二十种证明思路和三十多种证明方法,你能看懂多少?
平均值不等式是数学中一个十分基本的不等式,其证明也一直被人所研究,不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开创出新的证明方法,从而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本文将介绍平均值不等式的二十种证明思路和三十多种证明方法,适合数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参考。
平均值不等式,是数学中一个十分基本的不等式,其证明也一直被人所研究,不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开创出新的证明方法,从而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匡继昌著作《常用不等式》中收录了几十种平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可谓五花八门。
下面将这些证明方法的大概思路和要点列了出来。敢问诸位高手,能想通多少种证明方法?
开始之前先介绍一下背景知识。所谓平均值不等式,是说:设
是一组非负实数,则有
其中,不等号左边被称为
的算术平均数,记作
;不等号右边被称为
的几何平均数,记作
.
如果
,该不等式就会变成我们熟知的基本不等式:
的证明是很简单的,两边平方后,整理得
,这是显然的,即证。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证明
式?
顺带一提,这个不等式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推广和拓展,比如加权,比如推广到无穷多项,比如积分形式,比如把它们拿去跟各种各样的平均数进行比较。这些我们都先不讨论,我们现在只讨论平均值不等式的证明。
本文默认大家有一定的微积分基础——当然,就算不懂微积分也没有关系,部分思路只需要初等数学水平的知识。对于一些大家可能不是那么熟悉的概念和结论,我会加以说明。顺带一提,以下讨论中,我们的思路并不是越往后越难、越晦涩,因此,请大家尽量看到最后。此外,思路八、十一、十二、十三、十七涉及平均值不等式的推广,值得好好研究!
先约定一下符号:有时也会把
写成
。记
。
思路一:数学归纳法
其中涉及众多技巧,因此证明方法也有十几种。
约定一下记号:默认情况下我们是从n推n+1,对于那些从n−1推n的,在前面标上“(-1)”。
由于这些方法来源都有所不同,记号还可能有一个混乱之处,请大家自行辨别:
到底是等于
除以
,还是除以
,还是除以
?
- 利用反向归纳法。
- 利用归纳假设,证明:,进而证明。
- 若,则,考虑。
- 利用Young不等式,得到。
- 令,证明。证明方法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求导法。就算不熟悉求导法,也可以用因式分解的方法直接证出来。
- 不妨设。若,证明,再利用归纳假设,证明,最后从这两个式子导出.
- 令,研究它的性质。
- 利用,并多次使用二元的均值不等式和数学归纳法。
- (-1)《常用不等式》作者匡继昌于2019年利用归纳法和二项式定理导出了一个初等不等式:在其中,令。(此法较难,不易想出,具体证明可以参考匡先生的文章)
- (-1)利用初等不等式令,并注意到。
- 令,考虑其最小值。
- 考虑证明其中第二个不等号要用到伯努利不等式:
思路二:多项式展开
注意到
以及
其中
同时
尝试由此证明
思路三:利用积分形式的Hölder不等式
首先介绍一下积分形式的Hölder不等式:设
。若
是定义在
上的函数,定义
则有
,这就是积分形式的Hölder不等式。
回到平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思路。利用
,可尝试证明
。
思路四: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
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关于
的函数
在
这一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
思路五:动态规划的函数方程法
具体证明参见[1]。其思路是假设这些数的算术平均数
取定,求出几何平均数的最大值——这是
的函数——关于n的状态转移方程,然后得到它的表达式。信息竞赛生应该会比较熟悉这种思想。
思路六:利用S凸函数的性质
首先介绍一个概念。设
。将
按降序重新排序成
。对于y也这么做。若
;但
,则称x被y所优超,记作
。
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就可以引出S凸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了:
摘自[2]
可以验证
满足上面的两个条件,从而是S凸函数。根据S凸函数的定义,容易证明
恒非负——好吧,其实不是很容易。
思路七~十:利用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 利用。令,两边作积。
- 利用,可以证明加权形式的平均值不等式:若正实数满足,定义加权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则。很显然,这是普通的平均值不等式的推广。证明方法是在中令,两边乘后求和。
- 利用。令,求和。
- 利用不等式,令,观察得到的结果。本质上跟思路一中的第10种方法类似,但更直观,注意力可以涣散一点。(B站这逆天的公式排版……)
思路十一:利用函数单调性
试证明:函数
在
上严格递增(此时
为不全相等的正数)。实际上,这个结论也是平均值不等式的加强。
思路十二:利用凸函数的Jensen不等式
这是中学数学竞赛和大学数学分析中的经典方法,但同样可以证明加权形式的平均值不等式。对
式两边取对数,然后证明 y=ln x 是凸函数,直接得到结论。
思路十三:利用积分的性质
这个思路同样也能巧妙地证明加权形式的平均值不等式。不妨设
,若
,证明:
思路十四:概率证法
本质上跟思路十二相同,不再列出。
思路十五:利用排序不等式
首先利用排序不等式(倒序和≤乱序和≤正序和)证明
然后,取
。
还是解释一下排序不等式吧。这个不等式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是为什么。
设有两组数
;
是自然数1到m的任意一个排列。则
即“倒序和≤乱序和≤正序和”。
思路十六:利用一个函数不等式
首先证明
然后令
。
思路十七:一种新的形式
参考[3]。
思路十八~三十二
这一段《常用不等式》中没有列出,只提供了参考文献,现列出出处。
在[4]的6~12页中,提到了几何方法、优化方法、Hurwitz方法、初等对称函数法、恒等式法、泛函方程法、逐步调整法;
在[5]中,第308309页提到了幂级数法;407页提到了松弛法;449页提到了支撑函数法;515516页提到了降维法;650651页提到了矩阵方法;4849,562563页提到了利用热力学定律的方法;4950页提到了反证法;240~241页提到了极值方法。
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文首发于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2748838/answer/3424762982
参考文献:
[1]https://zhuanlan.zhihu.com/p/685850732
[2]http://staff.ustc.edu.cn/~shmj/Handout/Chapter5-3.pdf
[3]J. Math. Anal. App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1997,(215):577~578
[4]Beckenbach,E. F. ,Bellman,R. , Inequalities,Springer-Verlag
[5]王挽澜,《建立不等式的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