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行星8年后撞地球?天文专家:别慌!中国已开始行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行星8年后撞地球?天文专家:别慌!中国已开始行动!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84328

2032年12月,一颗直径约100米的小行星2024 YR4可能与地球相撞。这一消息引发了全球关注。那么,这颗小行星真的会撞地球吗?撞击概率有多大?人类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小行星2024 YR4:一场可能的“七年之约”

2024 YR4小行星是在2024年12月27日由美国夏威夷大学的阿特拉斯望远镜系统发现的。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十分独特:它绕太阳一圈需要4个地球年,其近日点在地球轨道以内,远日点则接近木星。这意味着它每隔4年就会穿越一次地球轨道。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介绍,2024 YR4小行星的直径在40米至100米之间,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科学家预测,它可能在2032年12月22日距离地球约127699公里处掠过。

撞击概率:从1%到1.9%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有多大?据《参考消息》援引《西班牙人报》网站2月4日报道,专家最初估计的撞击概率为1%。后来在欧洲航天局发布一系列计算结果后,这一概率升至1.6%。截至2025年2月,NASA的最新预测概率为1.9%。

撞击概率为何会有变化?天文领域科普专家、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曹林解释说:“这和天气预报类似,时间越临近,预测的也就越准确。”

专家解读:无需过度恐慌

面对这颗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专家们给出了怎样的解读?

曹林表示,宇宙很大,人们遭遇这种“天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普通人无需惊慌。他举例说,我们常说的流星雨,就是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燃烧时产生的光。人们经常可以买到的陨石,也是外来天体撞击地球掉落的物质。

“实际上,小天体来地球,这件事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曹林说,“这类事件一般不会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但随着网络通信发达等原因,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施韡也表示,如果小行星直接撞击地球,破坏力可能相当于上百颗原子弹爆炸,波及方圆几十至上百公里的区域。但是,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剧烈的空气摩擦很可能导致空爆,使它分裂成许多碎片,形成陨石雨,这样就会大幅减小撞击地球的破坏力。

地球的“金钟罩”:大气层的保护

施韡指出,生活在地球的人类已经拥有一层天然的“金钟罩”。他解释说,厚厚的大气层能够有效防御大部分小天体的“袭击”。当小行星以极高速度进入大气,高温高压冲击波会使结构疏松的解体成碎块,在第一关就燃烧殆尽。只有那些个头足够大、密度足够高的天体才有可能突破大气层的防御,对地球上的生物体形成威胁。

人类的“科学武器”:监测与防御

相较6600万年前的恐龙家族,人类的优势就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武器”。

“监测小行星其实已经是全球各个国家历经多年发展的传统项目。”曹林介绍,人类目前已经形成了对小行星撞击风险的研判和预测能力,在各国都建设有小行星监测系统,通过地基光学望远镜等,可以探测追踪危险小行星,对撞击时间、落点、危害程度进行提前预报,采取有效处置手段,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2024年9月,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曾传出消息,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了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

防御方案:撞击或重力牵引

曹林表示,改变小行星威胁的方式有很多种。尽管人类目前完全没有实施过这些计划,但技术难度还没有达到从0到1的程度。比如,人类可以对小行星进行撞击。再比如,人类也能通过发射飞船对小行星进行重力牵引,改变它飞行的轨道。“这种方式比较安全可靠,控制难度也较小。”

202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展了相关试验,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航天器以每秒6.6公里的速度成功撞击围绕小行星“迪迪莫斯”运行的小卫星“迪莫弗斯”,使其轨道周期缩短33分钟,验证了这一小行星防御方法的可行性。

联合国的行动:并非首次

施韡表示,主流媒体报道中存在两处“以讹传讹”。一是“联合国首次就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启动《行星安全协议》”。这个信息源自外媒报道,其实,联合国并没有《行星安全协议》,只有防御近地天体撞击的行动标准和相关报告。而且,“首次启动”这一说法也不属实,因为近年来撞击概率超过2%的小行星并非只有2024 YR4。

2004年6月,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也称毁神星)在2029年有光临地球的可能性,概率最高达到2.7%。对此,联合国高度重视,将2029年定为“国际小行星警惕与防御年”。然而经过持续观测和精确计算,这种可能性已被排除。

观测与预警:全球合作

在观测方面,除了采集轨道数据,还要采集这颗小行星的形状、密度、材质等数据,以研判其万一进入地球大气层,将产生怎样的破坏力,以及如何先发制人,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可以预见,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未来将召开更多会议,根据各国科研机构的持续观测结果进行讨论,决定下一步将采取什么行动。在这个关乎人类生命安全的问题上,中国科研机构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紫金山天文台长期致力于近地小行星的监测预警方法研究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提升,并积极论证下一代近地天体监测预警网建设,开展威胁预警、进入过程监测以及陨落物分析等全链研究,系统性提高我国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能力。

历史上的撞击事件

历史上也发生过著名的天体撞击事件:

  • 通古斯事件: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发生了一次爆炸,能量相当于1000万-1500万吨TNT炸药,摧毁了约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

  • 车里雅宾斯克事件: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了一次爆炸,能量相当于40万-50万吨TNT,造成1500多人受伤,主要由玻璃碎片击伤。

结语

小行星撞击地球虽然听起来令人恐惧,但人类已经具备了监测和预警的能力。通过全球合作,人类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正如曹林所说:“所以退一万步讲,就算小行星真的奔赴地球,我们也应该相信科学的力量,不过分焦虑,多考究官方信源,过好每一天。”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