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经典回顾:从《大闹天宫》到《哪吒之魔童降世》
国产动画经典回顾:从《大闹天宫》到《哪吒之魔童降世》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在忙碌地陪伴孩子度过快乐节日的同时,你是否也会偶尔怀念起那些年看过的国产动画片?
细细品味每一部动画作品,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匠心独运,它们是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造型的集中体现。比如《哪吒闹海》中的千年编钟,展现了浓厚的历史韵味;《三个和尚》里的木鱼声,传递出悠远的禅意;《大闹天宫》中京剧锣鼓打击乐的独特魅力,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70后、80后、90后来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打造的动画作品与动画形象,是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共创作了500多部经典动画作品,塑造了无数经典动画人物形象,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童话世界”,陪伴了几代人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
这些经典动画作品背后,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动画人才。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专业先后培养出了《三个和尚》导演阿达、《哪吒闹海》导演严定宪、《雪孩子》导演林文肖、《鹬蚌相争》导演胡进庆等众多杰出人才。他们的作品,不仅奠定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发展道路,也确立了中国动画以形写神、传神写意的审美风格。
近年来,国产动画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有关方面统计,2013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为870.85亿元,而到了2023年,仅广州一地的动漫游戏集群营收就达到了约1300亿元。这十年间,不仅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中国奇谭》等爆款动画作品不断涌现,产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这不仅提振了行业信心,也培养了一大批忠实受众。
从《雪孩子》《哪吒闹海》《黑猫警长》,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中国奇谭》,国产动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民族民间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以及现实题材、科幻题材动画都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年前,这些元素孕育出了《猴子捞月》《阿凡提的故事》等经典之作,也涌现出了《黑猫警长》这样的科幻风格作品。
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折纸动画、皮影动画、木偶动画等传统动画形式,也焕发出新的活力,有望形成新的经典。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国产动画电影,既是对民族动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融入了现代意识的创新表达。观众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看到,纵使人生不如意,大圣也终究会“归来”,从大圣那战旗一样迎风招展、威风凛凛的斗篷上,获得的是奋斗的勇气。《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就像多数人“自己家的孩子”,而《姜子牙》则探讨了天下苍生与个体生命的深刻命题。
造型设计和视觉呈现方面,国产动画也积极从传统文化资源和中华美学思想中汲取营养。甲骨铭文、玄鸟神兽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造像和壁画艺术、中国传统服装、民族音乐、传统舞蹈等元素,经由创造性转化,在动画电影中得到了更加灵动的呈现。
近年来,“国漫崛起”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既体现了中国观众对国产动画的热爱和自豪,也寄托着人们对国产动画未来发展的厚望与期盼。国产动画的崛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动画人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我们的英雄,小哪吒”、“妖精,还我爷爷”……每当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台词和旋律,脑海中浮现的都是童年的回忆。在你的记忆里,有哪些国产动画始终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