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牡蛎的用法和...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牡蛎的用法和...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牡蛎用法与现代用法存在差异,这一现象引发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炮制方法、药理作用等角度,探讨了张仲景时期牡蛎的使用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牡蛎的用法与现在的用法有所不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现代使用牡蛎时,一般会先煎,但张仲景时期的用法则不强调先煎。
牡蛎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药典》也规定了其含量标准。有研究显示,先煎和不先煎对碳酸钙的溶解率影响不大。然而,张仲景使用牡蛎时,注重其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滋阴清热、养胎等多种作用,这些功效并不能单纯用碳酸钙来解释。
因此,牡蛎是否需要先煎,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张仲景的方剂中,"熬"和"煎"有着严格的区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许多药物都采用了"熬"的炮制方法。通过观察某些药物经"熬"处理后的变化,可以推测"熬"类似于现代的炒、煅等方法,例如芫花"熬令赤色"、杏仁"熬黑"、巴豆"熬黑"、瓜蒂"熬黄"等。
西汉杨雄《方言》中提到:"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焙,秦晋之间谓之炒"。这一描述与张仲景对"熬"的理解相吻合。
《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了牡蛎的炮制方法:"凡修事,先用二十个,东流水,盐一两,煮一伏时,后入火中烧令通赤,然后入钵中研如粉用也。"这进一步证实了张仲景时期的"熬"牡蛎实际上就是煅牡蛎。
煅牡蛎与生牡蛎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煅牡蛎与生牡蛎的主要成分相似,但煅制后形成的空隙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解。此外,研究表明煅制后,有害元素砷的含量会降低。
张仲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将牡蛎"熬"制后再使用,但也存在例外。例如,侯氏黑散、风引汤、白术散中的牡蛎并未经过"熬"制,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方剂使用的是药粉,不需要通过"熬"来提高溶解率。然而,也有散剂如牡蛎泽泻散、栝楼牡蛎散中的牡蛎需要"熬"制。
有研究者认为,牡蛎经"熬"制后更容易打碎成粉。侯氏黑散、风引汤、白术散中的牡蛎未经过"熬"制,如果不是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很可能蕴含深意。
此外,小柴胡汤加减法、《千金》三黄汤方后加减中的牡蛎,也是不"熬"的。方后加减法中,有些药物的炮制方法是省略的,比如生姜不写明切,大枣不写明掰,也有些药物的炮制是标明的,比如附子写明炮。牡蛎的"熬",是应该按照附子的示例写明的。所以这里很可能就是用的生牡蛎,可以继续研究。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中的牡蛎,也是没有"熬"的,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