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教师必读:合作学习理论的前世今生与实践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师必读:合作学习理论的前世今生与实践指南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05/10/79199233_1148197781.shtml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

合作学习理论:溯源与发展

合作学习的理念源远流长,其思想可追溯至古代文明。在中国,儒家经典中便蕴含着合作学习的智慧。《诗经・卫风》中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象地表达了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重要性。《学记》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论断,更是直接点明了合作学习对于拓展知识视野的关键作用。孔子倡导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从他人身上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也对合作学习有所论述,认为合作式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尽管合作学习的思想萌芽已久,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学理论,它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才真正兴起。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提升提出了迫切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合作学习理论应运而生。

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罗伯特·斯莱文(Robert Slavin)、约翰逊兄弟(David W. Johnson, Roger T. Johnson)和斯宾塞·卡甘(Spencer Kagan)。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同的合作学习理论者研究了合作学习不同的方面。

罗伯特·斯莱文

罗伯特·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一文中论述了六种理论:四种主要理论和两种次要理论;他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研究:我们了解了什么,我们还需要了解什么》中着重阐述了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认知精致化理论这四种合作学习理论。

动机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目标结构及奖励结构;凝聚力理论认为合作学习对成绩的影响主要受小组凝聚力的影响;认知理论认为,因为信息在脑海的处理过程的原因,学生围绕某种教学任务的相互交流会促进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

认知理论可分为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和认知精致化理论(cognitive elaboration theory)。认知发展理论指的是独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伙合作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认知精致化就是对正在学的信息知识进行推敲、阐述,添加更多的更详尽的信息,与已有信息进行联系或产生新的与所学信心有关的信息,从而建立得到新信息的通道而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会增加深入的思考,增加发表和听取意见的机会,这就潜在地增加了理解的深度、论证的质量,促进了精确的长久记忆。

约翰逊兄弟

约翰逊兄弟在《合作学习与社会互赖理论》一文中则将合作学习理论分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行为理论和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间通过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来促进学习成绩的一种理念。他认为,积极的互赖关系建立之后,小组成员就会相互鼓励进行学习,合作学习就会起到促进积极学习的作用。

约翰逊将社会互赖分为三种情况:积极的社会互赖、消极的社会互赖、没有社会互赖。积极的互赖会促进相互的积极影响作用,消极的互赖会导致反面的互相作用,没有互赖则会出现无相互作用。这三种情况中只有积极的社会互赖会促进大家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努力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学习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各国教育工作者结合本国的教育实际情况,对合作学习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实践和创新,使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将合作学习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欧洲,英国、德国等国的学校也积极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合作学习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广泛认可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

合作学习理论内核解析

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建立在对现有教学互动观的反思基础上的,是对现代教学互动观的一种发展。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教互学,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

合作学习认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等矛盾,是从属性的次要矛盾。因此,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我国的合作学习基本流程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一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由此可见,教师的授课是合作学习策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核心要素解析

合作学习理论包含诸多关键要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建起合作学习的坚实框架。

积极互赖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强调小组成员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联系。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合作学习任务中,学生们会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成功息息相关。例如,在一场历史课题研究中,学生们分别负责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料收集、分析以及成果整合。只有当每个成员都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小组才能呈现出一个完整且富有深度的研究报告,每个成员也才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成长。这种积极的目标互赖、奖励互赖、角色互赖和资源互赖,促使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个体责任同样不可或缺。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被赋予明确的任务,这就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确保个体责任的落实,如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测验,随机抽取学生汇报小组作业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等。以数学小组合作解决复杂应用题为例,每个学生都要负责分析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条件梳理、解题思路推导、计算过程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深入理解知识,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面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为学生们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疑惑和经验,从而促进彼此的学习。例如,在语文阅读小组中,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针对一篇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他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拓宽了思维视野,还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

合作技能也是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这些技能包括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冲突解决能力等。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例如,在小组合作初期,教师可以开展沟通技巧训练活动,教导学生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用恰当的语言回应他人等。当小组内部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冲突解决策略,通过协商、妥协等方式达成共识,确保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

集体自加工则是对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总结。小组定期回顾合作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在后续的合作中改进。例如,在完成一个科学实验项目后,小组召开总结会议,讨论实验过程中团队协作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如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等,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集体自加工,小组能够不断优化合作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多面呈现

不同学科应用实例

在语文教学领域,合作学习如同一股清泉,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研读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在小组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挖掘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成长历程;有的着眼于文章的写作手法,探讨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叙事结构来增强表达效果;还有的从作品的主题思想出发,分享自己对作品深层内涵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作品的核心,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写作训练中,合作学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小组内的学生可以相互分享写作思路,从他人的创意中获得灵感,对彼此的作文进行互评互改,在提出建议和接受反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数学学科以其逻辑性和抽象性著称,合作学习为学生攻克数学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共同探讨复杂的数学问题,各自阐述解题思路。如,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面对一道证明题,有的学生可能从图形的性质出发,提出一种证明方法;另一位学生则可能从辅助线的添加角度,给出不同的思路。通过这种思维的碰撞,学生们不仅能够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还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数学实验活动中,小组合作更是不可或缺。学生们分工协作,进行数据收集、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语言实践环境。在口语练习环节,小组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开口说英语。如,在模拟餐厅点餐的情境中,学生们分别扮演服务员和顾客,运用所学的英语句型进行交流,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还提高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合作学习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写作技巧。小组共同分析英语文章的结构、语法,合作完成英语写作任务,互相修改、完善,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各学段实施特点

小学阶段,合作学习注重趣味性和基础性。此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通常会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合作学习方式,如小组拼图比赛、故事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组建上,多以异质分组为主,让不同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学生相互搭配,促进彼此的学习与成长。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各种形状的卡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合作完成对不同图形特征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中学阶段,合作学习的目标更侧重于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综合运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的任务难度相应增加,如开展学科项目式学习、小组课题研究等。小组的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异质分组,还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同质分组,以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知识的深入探究需求。在物理课程中,学习电路知识时,教师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设计并连接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小组内的学生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理论设计,有的负责元件采购,有的负责电路连接和调试,通过合作完成项目任务,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阶段,合作学习紧密围绕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生们通常会自主组建团队,开展学术研究、课程设计、创业项目等。小组合作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校内同学,还可能拓展到与校外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商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学生们组成团队,针对某一商业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营销策略和解决方案。他们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方案策划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培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