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石藤:中医药箱的祛风通络瑰宝与凉血消肿奇药
络石藤:中医药箱的祛风通络瑰宝与凉血消肿奇药
络石藤,又称石鲮、明石、悬石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它具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扑损伤等症状。本文将详细介绍络石藤的植物形态、性味归经、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产地与采收以及相关配伍应用等内容。
别名
石鲮、明石、悬石、云珠、云丹、石磋、略石、领石、石龙藤、耐冬、石血、白花藤红对叶肾、对叶藤、石南藤、过墙风、爬山虎、石邦藤、骑墙虎、风藤、折骨草、交脚风、铁线草、藤络、见水生、苦连藤、软筋藤、万字金银等。
植物形态
常绿木质藤本,长达10m。全株具乳汁。茎圆柱形,有皮孔;嫩枝被黄色柔毛,老时渐无毛。
叶对生,革质或近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二歧,花白色,芳香。
蓇葖果叉生,无毛,线状披针形;种子多数,褐色,线形,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花期3-7月,果期7-12月。
性味归经
性味:味苦,性微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效与作用
络石藤具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的功效。主治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风湿热痹:络石藤善祛风通络,苦燥湿,微寒清热,尤宜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者。
喉痹,痈肿:络石藤入心肝血分,味苦性微寒,能清热凉血,利咽消肿,故可用于热毒壅盛之喉痹、痈肿。
跌扑损伤:络石藤能通经络,凉血而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6-12g。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事项
毒性:内服过量可见中毒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腹痛腹泻、惊厥抽搐,严重时可引起呼吸衰竭。
中毒早期可洗胃,导泻,输液。惊厥时用异戊巴比妥0.5克静脉缓慢注射,也可用副醛、安定等,或用全蝎、蜈蚣各1克,研末冲服。
呼吸困难时,可用人参9克,麦门冬12克,五味子12克,半边莲9克,茶叶9克,水煎服。
呼吸衰竭时给氧,同时给予呼吸中枢兴奋药,如尼可刹米、山梗菜碱等。
禁忌:阳虚畏寒,大便溏者禁服。
中药配伍禁忌: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中西药配伍禁忌:与降血压药和血管扩张药同用时不宜剂量过大。
产地与采收
络石藤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主产于江苏、湖北、山东等地。
生于山野、溪边、路旁、林缘或杂木林中,常缠绕于树上或攀援于墙壁、岩石上。性喜温暖,湿润,半阴。 不择土壤,耐一定干旱,但忌水涝。
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
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络石,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
《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
络石藤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功效的中药材,但使用时需注意其用量、禁忌及配伍等事项。
络石藤的配伍应用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不同药物配伍的功效
治疗风湿痹痛:与苍术、川芎、当归、姜黄等药物配伍,可治疗风湿痹痛。这种配伍能够增强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效果,适用于风湿引起的关节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热毒疮疡:与连翘、忍冬藤、蒲公英等药物配伍,可治疗热毒疮疡。这些药物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与络石藤配伍后,能够更有效地治疗由热毒引起的疮疡、疔疮等症状。
治疗瘀血肿痛、跌打损伤:与赤芍、丹皮、牛膝、川芎等药物配伍,可治疗瘀血肿痛、跌打损伤。这些药物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与络石藤的活血消肿功效相结合,能够更快地缓解瘀血和肿痛症状。
治疗咽喉肿痛:络石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清热解毒药物配伍,如大青根等,以治疗咽喉肿痛等症状。
特定配伍示例
络石藤与桑枝:两者同为祛风湿清热药,均具有祛风通络的功效。但络石藤味苦性微寒,又能凉血消肿,痹痛偏热者较为适宜;桑枝则性质平和,对于风湿痹证无论偏寒偏热均可使用。两者配伍使用,能够增强祛风通络的效果,尤其适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等症状。
络石藤与土牛膝:络石藤有活血止痛作用,土牛膝有活血散瘀的效能。两者配伍使用,具有收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等症状。
- 络石藤与蒲公英:两者均有消肿解毒作用,但络石藤偏于清热消肿、止痛;蒲公英重在清热解毒。两者配伍则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可用于治疗痛疖肿毒等症状。
注意事项
禁忌:络石藤不适合孕妇使用,因为其药物性质偏寒,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同时,经期女性也应避免使用,以免导致月经量增多,引起月经不调。阳虚畏寒、大便溏者禁服络石藤。
中药配伍禁忌:络石藤恶铁落、畏菖蒲、贝母。即与这些药材一起使用会降低络石藤的药效。
中西药配伍禁忌:与降血压药和血管扩张药同用时不宜剂量过大,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络石藤的配伍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药物性质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禁忌和配伍禁忌等事项,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