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第二十二期——薄荷
传统中药第二十二期——薄荷
薄荷,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不仅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而且在现代医学中也展现出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本文将从薄荷的形态特征、功效与作用以及文献配伍等多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这一传统药材的方方面面。
薄荷,一种中药材,也被称为'银丹草',是一种生长在山野湿地河旁的唇形科植物。它是以干燥全草形式使用的,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薄荷是一种发汗解热药物,可以治疗流行性感冒、头痛、眼睛红肿、发热、咽喉疼痛以及牙床肿痛等症状。新鲜薄荷在光明的温室中采摘,可以用作春节餐桌上的鲜菜,味道清爽可口。平时,人们常以薄荷代茶,具有清心明目的效果。在中国,薄荷主要产自江苏省和安徽省。
形状特征
薄荷的茎是笔直的,高30-60厘米,底部几节有细小的须根和水平匍匐的根状茎,形状呈锐四边形,有四条凹槽,上方部分有微柔毛,下方仅沿四边形凹槽有微柔毛,这个植物有许多分枝。
叶片形状为长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度通常在3-5(7)厘米之间,宽度在0.8-3厘米之间,顶端尖锐,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一排粗大的锯齿,侧脉约5-6对,与中肋在上面微凹陷下面显著,上面呈现绿色;叶柄长2-10毫米,腹部凹陷,被微柔毛。
轮伞花序腋生,外形呈球形,开花时直径约18毫米,具有梗或无梗,有梗时梗可长达3毫米,被微柔毛;花梗细长,长2.5毫米,被微柔毛或几乎无毛。花萼呈管状钟形,长约2.5毫米,外被微柔毛和腺点,内面无毛,有10条脉,不明显,萼齿5,狭三角状钻形,先端长而锐尖,长1毫米。花冠呈淡紫色,长约4毫米,外面略被微柔毛,内面在喉部以下也被微柔毛,冠檐4裂,前对的上裂片先端分裂,较大,其他3裂片近等大,长圆形,先端钝。雄蕊4,前对较长,长约5毫米,均伸出于花冠之外,花丝丝状,无毛,花药卵圆形,有两室,室平行。花柱略超过雄蕊,先端近相等地浅裂,裂片钻形。花盘平坦顶部。小坚果卵形,呈黄褐色,具有小腺点。
功效与作用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可以治疗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归经】入肺、肝经。
《本草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食疗》引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子别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属脾故也。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文献配伍
《药鉴》:与地骨皮同用,能退骨蒸之热;与桑白皮同用,能泻肺经之邪;佐甘菊,并能清心明目。
《药品化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
《得配本草》:配生地、春茶,治脑热鼻渊;配花粉,治热痰;配蝉蜕、僵蚕,治风瘙隐疹;配生姜汁,治眼弦赤烂;配白蜜,白糖,化痰利膈。入逍遥散疏肝郁。捣取自然汁,滴踄耳;捣取自然汁和姜汁、白蜜,擦舌胎语涩。
《药性集要便读》:同连翘能清心凉膈,同钩藤去肝火惊风。
中药文化,博大精深,国之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