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品半两,看半两钱发展史
孤品半两,看半两钱发展史
半两钱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货币形式,从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开始铸造,直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被五铢钱取代。半两钱的形制为圆形方孔,重量为12铢,钱文曰“半两”,其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货币从多元化走向统一的重要历程。
半两钱的历史演变
半两钱的铸造始于战国末期的秦国。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标志着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确立了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了战国时期各国形制、轻重不同的货币,实行币制统一,半两钱很快成为主体货币,并迅速流通、发展起来。
秦半两
汉朝建立后,继续沿用半两钱制度。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行“八铢半两”。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半两钱
半两钱的形制与特点
半两钱的形制为圆形方孔,重量为12铢,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孔左右,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通常是右“半”左“两”。这种形制对后代货币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货币形制的典范。
西汉半两权钱计数五
半两钱的历史意义
半两钱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钱面上重量的记载对后代货币产生了很大影响。半两钱是中国货币从多元化走向统一的历史见证,“开中国两千年钱币形制之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家经济生活与商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殊半两钱
在浩瀚的半两世界里,有一些值得收藏爱好者关注的汉代特殊半两,尺寸大,重量数十克,面上除了半两二字之外,还有吉语文字,很显然,这类半两并非行用钱,而是当时的王公贵族们玩赏的钱币。为孤品。
《睡虎地秦简》
近年来新的考古文物资料的不断出土,又有了新的看法。从各地区出土的半两钱看,其重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半两”二字的文体也多有不同,乍一看,很难判定是统一后的货币。同时,1976年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中,可以了解到战国时秦的货币制度的情况,其中,在《文物》1982年第一期上刊载了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墓出土的有关田律记录的木简以及半两钱的出土情况。这一发掘成果,至少如实地报告了战国时的秦国已经发行半两钱的情况。以上事例说明,关于半两钱,并非秦始皇帝统一货币之后的半两钱,而一定是战国时在秦国流通中出现的半两钱。
战国半两
《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惠文王二年,天子贺。行钱。”“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由此得知。半两钱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钱面上重量的记载对后代货币产生了很大影响。半两钱是中国货币从多元化走向统一的历史见证,“开中国两千年钱币形制之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家经济生活与商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