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繁华半世僧,从纪录片《李叔同》看大师的传奇一生
半世繁华半世僧,从纪录片《李叔同》看大师的传奇一生
李叔同,这位集艺术才华与佛学智慧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以其独特的人生轨迹和精神追求,成为了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近日,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共平湖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三集纪录片《李叔同》播出,该片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创新的表现手法,全景展现了这位大师的传奇一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首传颂至今的《送别》,唱尽人世间的别离之殇,也表达了作曲人的一生。因为生于那个新旧交替的动荡年代,李叔同的前半生选择与时代同进退,用艺术唤醒民众,用艺术教育英才,却在盛年之际皈依佛门,这才有了后半生名满天下的弘一法师,“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为后世留下一笔笔精神宝藏。
近日,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共平湖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浙江卫视承制,全景呈现百年前一代大师传奇人生的三集纪录片《李叔同》播出,传媒内参主编温静独家对话该片总导演黄小裕,试图站在创作者与寻访者的角度,去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
从《断食日记》翻开两段人生,成为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代高僧
1916年,时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美术音乐教师的李叔同,利用假期独自来到杭州虎跑寺,开启了为期20天的断食。他曾在《断食日记》中写道,断食过后有如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借鉴老子“能婴儿乎”,他还给自己改名为李婴,意为获得了新生。
纵观李叔同的传奇一生,从文艺才子到佛门高僧,他诸艺灿烂、桃李满园,为后世留下无数艺术瑰宝;他行脚四处,令断绝的律宗赓续,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似乎任意截取哪个片段,都足够精彩。可总导演黄小裕却独独选择看似平淡的“20天虎跑断食”,作为纪录片《李叔同》的开篇。
传媒内参-主编温静:整部片子的主线就是李叔同的爱国壮志与救世情怀,事实上这也是他非常鲜活、立体的一生的写照,为什么会想到以“断食”作为开篇?
黄小裕:大众对于李叔同最大的疑问就是,他到底为什么出家?其实李叔同是很有佛缘的,他家里面很多人都是信佛的,他从很小就开始接触佛教,但是没有近距离接触过僧人,而在虎跑寺的20天断食让他感觉走进了“舒适区”,这或许是促成他皈依佛门的一个重要诱因吧。另外,李叔同这一生做过很多大事,其中,在美学方面的教育和修《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是最重要的两个成就,“断食”算是这两段传奇人生的交点,我们想突出他人生中有影响力的大事件,就先把“断食”给拎出来了。
传媒内参-主编温静:以现代人的思维来看,很多人无法理解李叔同作为一位艺术大家,为什么会突然选择出家?甚至他还选择了苦修。
黄小裕:那个年代学佛的人非常多,在当时学佛算是一种文人的潮流。再加上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之初,百姓大开眼界,对科技也很认可,在社会思维活跃的时候,李叔同选择了佛教,他希望将这种本土的文化、温和的文化发扬光大。但这件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当时社会公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连佛教界也是如此,他作为一个教育家,即便皈依佛门这种教书育人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
传媒内参-主编温静:就是片中提到的赓续南山律学、兴办佛教养正院、重印《华严经疏论纂要》等等这些?
黄小裕:对,而且他编写修订的那些书是所有出家人的入门必修课。事实上,李叔同树立了一个出家人的非常正面的形象。他的自律和以戒为师,对当下也很有教育意义。
从百年变革看人生转换,成就“化西为用”的代表人物
半世繁华半世僧。从传统士大夫到近代知识分子,从津门公子到留洋学子,从文艺先驱到杏坛名师,从李叔同到弘一大师,全片以“他的人生轨迹与选择”为主线,用史料编织出李叔同的完整人生。“一个天才艺术家,半部近代文化史”,身处百年变革中的李叔同,其思想变化与人生选择,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沧桑变幻。
传媒内参-主编温静:我觉得这部片子不仅让观众知道弘一大师的生平,和他以戒为师、勇猛精进的精神,因为那一代知识分子都有这样的精神,他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化西为用”的典型代表。
黄小裕:是的。像他在南洋公学的时候,还翻译了《国际私法》,在蔡元培的指导下,他还翻译了两本法律的书。包括他后来成为了东京美术学校的留学生,成为中国美术界的鼻祖似的存在,启用裸体模特、开风气之先等,这在当时的社会中都引起很大振动。虽然李叔同接受的是日式的教育,对日本的文化教育非常认可,但他的信仰始终都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抗战爆发后他积极组织佛教徒抗日,他说“与侵略者作斗争,就是行菩萨道”,足以看出他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
传媒内参-主编温静:而且片子里也提到,说在丰子恺的回忆中,李叔同的案头总摆着一本《人谱》,这是不是也说明他是推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的?
黄小裕:当然。丰子恺当时还很奇怪,李先生是喝过洋墨水的,而且精通英语、意大利语等等,怎么会去看这种“陈猫古老鼠”?但李叔同经常讲的“先器识而后文艺”正是出自《人谱》,他的精神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儒家思想。我觉得如今我们要弘扬的,依旧是这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传媒内参-主编温静:他教导学生“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文艺”,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以他的学生都非常尊敬他。感觉他和学生很有默契,如果从教育学家的角度来说,他是怎么保持这样长久稳定的师生关系?
黄小裕:我觉得主要还是在南洋公学时蔡元培对他的影响吧,片子里我们也将这一段放大了。当时李叔同主攻外交学,蔡元培对他们的教学方式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让他们以辩论的形式互相学习,老师同学互相尊重,没有那种师徒、长幼之间的清规戒律,这种现代教育方式在当时是非常顶级的。而且我们片中也提到,他在当老师时与其他老师不同,对于犯错的学生都是温而厉的态度,也是受到了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
遵从史实、拒绝虚构,让人物纪录片更具史料价值
关于李叔同的纪录片、影视作品很多,而纪录片《李叔同》却能凭借其生动有力的表达从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实景拍摄+情景再现+名人采访”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辅以手绘插画、AI技术、旧影复活等技术,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创新,也让李叔同的精神品格变得更为具象化。为求真实、贴近,摄制组历时一年多时间,辗转于天津、上海、杭州等20余个城市,让大量珍贵详实的史料得以面世,也使得一代大师的传奇故事在文字笔墨中真正鲜活起来。
传媒内参-主编温静:进行实景拍摄前,导演组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吧?
黄小裕:我一般拍片子,哪怕是一个历史人文片,都是拍好了才写脚本。因为案头的资料是很不鲜活的,包括《华严经疏论纂要》当时藏在哪里,它是怎么个情况,都需要我们不断踩点,或者在拍摄采访的过程中一点点探索,然后再更新资料信息。事后我也经常反思,为什么要给自己出这么个实景拍摄的“难题”?想拍出李叔同的生平,明明采访专家再拍点资料就是种很讨巧的方式。但是后来我们去到各地踩点,见到史料实物的时候,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就像在天津博物馆,李叔同的明信片一拿出来的时候,我震惊了。我在各个博物馆看过它的照片,一直以为是幅很大的水彩画,没想到居然是用素描卡纸做的手工,实物的张力和资料上的照片完全不同,你甚至可以想象到将近120年前,他在做这张明信片时的场景,我觉得很感动。
传媒内参-主编温静:在寻找史料的时候,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黄小裕:当然有,很多。比如尽管经过多次努力但《华严经疏论纂要》的刻板我们就没拍到,还有李叔同在温州是实实在在待了12年,但如今留下的真迹却越来越少,以及李叔同当时编撰的《太平洋报》,因保存的实物已经旧损所以只拍了影印件。所以借这部片子,我也想呼吁一下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它们不止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当然,现在我们的保护力度也是越来越大了。
传媒内参-主编温静:前面也提到,之前关于李叔同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在你看来,《李叔同》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黄小裕:我们最独特的地方就是老实吧,我们是在老老实实遵循史实拍摄纪录片,关于李叔同的作品演绎的东西太多了,《李叔同》作为纪录片没有任何一个编造情节,它的故事也好、物料也好,都是有出处的。严格遵从史实,拍摄出的内容反而更加有张力、有说服力。
时长近三小时的纪录片《李叔同》,尽可能详尽地展现了李叔同阅尽繁华后的平静一生。他以最本真的姿态丰盈内心,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对当下的观众来说,通过这样一部作品去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既是学习更是启迪,在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去思考如何能够活出一个更真实、更充盈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