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从“最会说话”到“最不会说话”
白岩松:从“最会说话”到“最不会说话”
在名嘴云集的央视,白岩松曾经也堪称是主持人中“最会说话”的一位。他主持的新闻节目,总能把握住最佳尺度。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同时又能互不得罪,让各个群体都挑不出他的毛病。
因此,白岩松年轻时理所应当的被一代观众扶上了“神坛”。然而白岩松对此却感到有些如坐针毡,2010年,他在《南方周末》的采访中说:“40岁之后的我应该进入得罪人的时代,一个做新闻评论的主持人要是被所有人喜欢,就太悲哀了”。
似乎是为了践行这个“理想”,白岩松后来经常因为一些看似迷惑的发言“翻车”。如愿进入了他所谓的“得罪人的时代”。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段:“难道我们希望房价低、工作随便找?不会吧?”这番“何不食肉糜”的观点让白岩松招来了大批年轻人的不满,一夜之间又被从“神坛”上拉了下来。
圆融了半辈子的白岩松40岁之后为何“性情大变”?现在的他又在做些什么呢?
从“最会说话”到“最不会说话”
当年的白岩松到底有多么懂“语言的艺术”?这里不需要再列举他那些随处可见金句语录。仅仅从同为央视主持人的段暄口中讲述的一件趣闻里,便可见一斑。
有一次段暄和白岩松线下小聚,段暄一边吃饭一边刷手机。结果看到了一段“心灵鸡汤”体文案,便忍不住读了出来,并且问白岩松知不知道这番话是谁说的?
白岩松听得一头雾水,连连摇头。段暄则乐不可支的告诉他:“网友们都说这是白岩松说的”。
明明是自己没说过的话,却被安到了自己头上,白岩松其实早已经习惯被这样对待。因为在全国观众心中,他就是“最会说话”的人。
白岩松的主持风格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博学却不卖弄。所以那时候社会上各个群体,无论是风流名士,还是贩夫走卒,都爱听他说话。他写了几部书,也是本本畅销。
网上很多宛如白开水般的矫情文案,只要在后面加个破折号,然后署名“白岩松”。就能立刻身价倍增,被大批网友传来传去、奉为“圣经”。除了白岩松之外,大概只有鲁迅有过这种待遇。
如果白岩松一直保持这种画风,那么他这一辈子都会是个特别“讨人喜欢”的主持人。可是人到中年之后,白岩松却好像突然间“不会说话”了。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他的所谓的“翻车言论”。
除了广为人诟病的“‘不会吧’事件”之外。还有一次,白岩松聊到工作的辛苦时,又开始为老板们辩护。他说“打工者有痛苦,老板有绝望,很难说哪个更糟糕”。一下子又得罪了千千万万的“打工人”。
还有今年元旦,白岩松也不在家享受节日,反而做客经济节目,大谈如何促进假期消费。他和主持人提到:“老百姓口袋有钱,就是不敢花而已”。这就又得罪了很多事实上并不宽裕,正为年关发愁的小老百姓。
这几次三番的“迷之发言”累积下来,白岩松几乎把普通人中的所有群体都得罪了遍。曾经积累起来的国民好感度也荡然无存。那么他到底图的是什么?
白岩松的“两幅面孔”
有人说白岩松之所以说出这些“不识人间疾苦”般的发言,是因为他不懂年轻人,也不懂普通人。其实恰恰相反,白岩松的阅历远比大家想象的要丰富。
他自小丧父,求学不易,能有今天全靠自己的打拼。刚进入央视的时候,他也是个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身心憔悴、几乎抑郁的“打工人”。三十多岁才终于混出名堂、苦尽甘来。
所以白岩松不光懂普通人的辛酸,更知道如何发声才是对普通人最有裨益的。在以年轻观众为主的网络访谈节目里。他劝大家“不要躺平”,不要做着房子、车子、爱情都是唾手可得的不切实际的幻梦。
这其实没有什么不对。等录制央视的《新闻1+1时》,他又站在年轻人的一边,向全社会呼吁:要理解年轻人,不要既没有为年轻人做什么,却又给他们扣上“啃老”的帽子。
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其实本质是因为观众受众不同。就像白岩松自己解释的那样:“当年轻人不在场或没有话语权的时候,我要为年轻人说话”。
换言之,当现场都是年轻人的时候。他也愿意冒着被误解、得罪人的风险,给这些毛头小子泼些冷水,让大伙保持清醒。
类似的例子还有他在节目中聊到“离婚冷静期”的话题时,又告诉大家:这样设置是因为现在“冲动、轻率离婚的情况太多了”。话一出口,似乎又把那些婚姻不幸,急着脱离“苦海”的群体得罪光了。
还有人举出“家暴”的例子来反驳白岩松,说他“站着说话不腰疼”。然而拿家暴这种特例来怼白岩松的人一定不知道,其实他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公开抨击过家暴。言辞一向温和的他那次动了震怒,仗义执言:“打老婆或者女朋友的男人还叫男人吗?当然不能,至于他们还算不算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只有把白岩松的“两幅面孔”放在一起,才能看清他是个怎样的人。也更能明白他那句“我其实是和那些骂我的人站在一起的”并非虚言。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只看到这“两副面孔”里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就迫不及待开始铺天盖地的讨伐。殊不知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才是白岩松真正在为你做的事。
好在,白岩松应该是不在意这些的。当年他说话圆通,被所有人喜欢时,却深陷抑郁里不能自拔。因为那时候的他感到自己丧失了新闻人、评论家的勇气,感到无力而悲哀。如今他看似“得罪”光了所有人,却找回了自己的敏锐和勇敢,那些对自我的怀疑也就不药而愈了。
最近白岩松出席中国传媒大学七十周年校庆聚会。他虽然头发花白、身形消瘦,但却神情坦然,笑容灿烂。一如三十多年前从母校毕业时意气风发的少年般从未改变。
结语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固然左右逢源,可以赢得所有人的喜爱,但却大都于事无益。或许白岩松当初也是悟透了这个道理,才甘愿在40岁后进入“得罪人的时代”。做一个被讨厌的人是需要勇气的,而作为新闻人最不能丢失的。
或许也是这样敢于不迎合、不讨好的勇气。而一边被人讨厌,一边又不懈的为讨厌自己的人发声的白岩松。才算是真正接近了自己理想中的新闻人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