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自在的庄子——《庄子》散读
逍遥自在的庄子——《庄子》散读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文学成就也备受推崇。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庄子的思想体系、文学成就以及其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
庄子的思想体系
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道法自然”的理念,批判并超越世俗政治伦理之羁绊,以“逍遥游”作为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境界,“万物齐一”作为追求生命自由的世界观,“心斋”与“坐忘”作为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途径。庄子的思想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追求精神自由:庄子倡导“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同时又“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构成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批判现实世界:庄子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否定,在自己构筑的理想世界里自由而自尊地生活。正因为现实世界处处束缚着自由,更加凸显其追求精神自由的可贵。
强调顺应自然:庄子认为,“天地大美”乃至人性之美的本质在于顺应大道、自然无为。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的文学成就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瑰丽俊逸,想象奇特丰富、意向雄浑飞跃、情致滋润旷达,尽现浪漫主义风采,读来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其文体已经脱离先秦诸子普遍采用的语录体,标志着先秦散文发展成熟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庄子自叙其著述特点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即寄寓之言,将思想寄寓在故事中,以形象表达思想;重言指通过引用先贤圣哲之言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借助历史的人和事来说明道理;卮言指没有主观成见、随意而发的言论。庄子解释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三言”交替运用、三位一体,打破言与意的隔膜,构成了庄子文章“洸洋自姿”的语言艺术特色,创造出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绝美文字。在此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从寓言到小说,从诗歌到散文,从文学到哲学,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影响。
庄子的人格魅力
史载,庄子只短时间做过小小的蒙漆园吏,其后虽一生贫困,但面对邀请,终身不仕。“秋水”篇描述,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了两个大夫前往邀请,愿将国家政事委托予他。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宁愿像神龟那样在泥涂中自由地划动尾巴(“宁生而曳尾涂中”),也不愿做供在庙堂之上作卜筮的龟甲。”
庄子肆意批判现实,自然不受官场待见。正如《史记》所言:“其言汪洋恣肆以适己,故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如此洒脱的姿态并非有人所认为的“逃避”现世,而是追求一种不受现世所羁绊的自由人生。庄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践行的。庄子只做精神自由的思想家,不做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其在混乱、污浊的世间能够始终保持如此超凡脱俗的生活信念和拒绝诱惑的内在定力,非常人所能及。
因此,阅读庄子,从一定意义上说,可谓自由知识分子的精神奢侈。庄子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方式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正如李泽厚先生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所言:“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庄周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