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圣的一生
杜甫:诗圣的一生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窘,但创作出1400多首诗歌,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他是晋朝灭孙吴大将杜预的二十世孙。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四川奉节县令。杜甫7岁开始吟诗,15岁便已扬名,但一生却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小官。
漫游求仕
20岁时,杜甫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江浙漫游生活。25岁时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之后,他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结下深厚友谊。这段时期,杜甫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困居长安
35岁至44岁期间,杜甫困居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他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终只得到一个看管武器装备的科级小官。期间创作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陷贼为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叛军俘获,后逃至凤翔,任左拾遗。因上疏为房琯申辩,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段时期,他创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反映战乱苦难的作品。
西南漂泊
48岁后,杜甫携家逃难,先后在成都、梓州、阆州等地漂泊。期间创作了大量名作,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为千古名句。
诗歌成就
杜甫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著称,语言精炼,篇章结构富于变化。他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不少新题乐府。与李白的豪放飘逸相比,杜甫的诗歌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结语
770年,58岁的杜甫在湖南耒阳因洪水围困,连续九天未进食。获救后因暴食牛肉白酒导致消化不良而去世。直到四十多年后,他的孙子才将其遗骨迁葬于河南偃师首阳山。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致君尧舜上"的求仕思想和"穷年忧黎元"的凄苦遭遇,虽然生活困顿,但其诗歌却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