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2所985,1所211官宣:本科共扩招1000人!
又有2所985,1所211官宣:本科共扩招1000人!
3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宣布2025年将扩招本科生500人,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同时,学校计划开设院士班、卓越工程师班等人才培养班型。
据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适逢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学校将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增加500名本科招生名额,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学科领域扩大招生规模,同时计划开设院士班、卓越工程师班等人才培养班型。
就在 6日下午,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介绍,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造上万所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建设上千所优质普通高中。 同时,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的规模,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总之,我们将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到:“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实际上,在此之前,国家已在多次重要会议及重要文件中提及本科扩容。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同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持召开党组会,会议强调,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提到,要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
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双一流”高校已大力加快布局本科扩容。
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就在“小步快跑”,年均扩招近150人,主要集中在国家最紧缺的前沿学科。2025年,学校将继续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额,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此前,据新华社3月2日报道,2025年,清华大学发挥学校学科资源优势,立足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新成立的本科通识书院将汇聚清华优势学科资源,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中的驱动作用,立足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范式,以培养具有深厚人工智能素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据云南大学消息,云南大学2025年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拟增加300个本科招生名额,主要投向理工农医类专业及双学士学位项目相关专业。
本次扩招旨在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重点针对科技、农业、医疗等关键领域人才缺口,强化理工农医类学科布局,着力培养直接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助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推动双学士学位项目提质增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据悉,云南大学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科规划建设方面,学校面向国家战略和云南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持续实施交叉复合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推动自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重要进展。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云南大学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推动博士后成为学校教师重要来源,持续加强优质本科教育资源供给,切实落实全体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等。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云南大学与27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教融合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
在“优质本科扩容”政策的导向之下,相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双一流”高校扩大本科招生规模。
西安交通大学2025年将继续扩招200人,招生规模将达到6350人。西安交大历来高度重视本科生培养质量,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进一步确保本科生培养提质扩容。
面向国家需求创办急需专业
瞄准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先后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能源互联网工程、网络安全、医工学等新兴专业,培养紧缺人才,探索关键难题。在招生专业设置上,学校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物质科学、先进制造、生命医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相关专业的人才储备,2025年将继续扩大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储能技术、电气能源、医工交叉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招培管就联动优化专业规模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强国战略部署,积极响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招生规模优化调整。学校立足“双一流”建设目标,综合考虑在校生规模、师资配比、学科发展、培养质量、就业需求等多维度要素,通过动态调整各学院招生结构,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
人工智能全面赋能人才培养
推动AI赋能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施“AI+专业、课程、教学、学习、评价、资源、平台”七大工程,面向未来建设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质图谱,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全流程、全链条开展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布局“AI+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形成了超前试点、全面升级的1+3+4+N的“AI+X”专业体系。在“AI+X”专业体系中,不仅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专业的改造升级,开设了智能制造工程、能源互联网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3个AI相关专业,还深化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改革,增设了智能化工、数据科学、数字经济、语言数据科学等4个AI+专业新方向。此外,学校还将探索建设一批AI+微专业,为更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AI知识和能力的机会,打造AI领域人才培养高地。
坚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西安交大自1985年开始创办少年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07年创办钱学森班和侯宗濂班,培养在工科和医科方面具有特殊创新才能的优秀学生。2009年开始,我校数学、物理等专业先后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24年,正式创设“珠峰计划”(综改试验班),该计划以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大师引领、优中拔尖、一生一策、科研为媒”为特色,通过构建师生“伴学伴长”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博一体化”的贯通培养模式、“一生一策”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路径、项目牵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开展未来5至10年世界范围内科学前沿探索,牵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能够在本领域产出重大科研突破,具有国际影响力及引领未来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面向社会发展优化生源结构
在分省计划分配工作中统筹兼顾、科学施策。立足国家战略全局,综合考虑各省高考报名人数、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协调均衡等多维度因素,重点向生源大省、中西部地区和重点高校录取比例偏低的省份倾斜,助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稳步扩大“国家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招生规模,切实为贫困地区和农村学子创造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