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日不落帝国的余晖挽歌—《长日将尽》读后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日不落帝国的余晖挽歌—《长日将尽》读后感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6A02XAW00?media_id=&suid=

《长日将尽》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英国管家的回忆,展现了大英帝国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进程。小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历史洞察,探讨了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的主题,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石黑一雄是一位非典型的日本文学家,在小时候6岁就随家人移居英国,其后的求学和工作均在英国,所以石黑一雄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或者说英国文化的影响更大一些。他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我那时二十四岁。我的五官很日本。但与那个年代大多数你在英国碰见的日本男人不同,我长发及肩,还留着一对弯弯的悍匪式八字须。从我讲话的口音里,你唯一能够分辨出的就是:我是一个在英国南方长大的人,时而带着一抹懒洋洋的、已经过时的嬉皮士腔调。如果我们得以交谈,我们也许会讨论荷兰的全攻全守足球队,或者是鲍勃·迪伦的最新专辑,或者是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在伦敦帮助无家可归者的经历。如果你提起日本,问我关于日本文化的问题,你也许会在我的态度中察觉到一丝不耐烦——我会宣称我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我自从五岁那年离开日本起,就再未踏足那个国度——甚至都没有回去度过一次假。

可以看出,石黑一雄年轻的时候流淌在血液中的日本文化基因并不多,举止行为颇有6、70年代嬉皮士文化的典型印记。也就是说,他和同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宗前辈川端康成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这样的人生履历的差异也体现在写作风格上,以日本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川端康成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是哀物极致之美,而石黑一雄则是在文字的表达艺术方面,探索新的边际,用瑞典学院的总结来说主题归纳为“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他对自己写作风格的描述——“每个人对于自我和过去的认知都是笼罩在自我欺骗与否认真相的层层迷雾之中”。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人类的记忆和认识并非对过去事物的客观追溯,个人的感情和自我意识会让过去偏离真实,而这种偏离自我很难发现,这就形成了一种“欺骗”,也只有旁观者能够发现当事者的错误认知。这种自我和旁人对于过去事物的不同认知,就形成了矛盾和冲突,石黑一雄的作品中用文学的魅力加工将这样的矛盾冲突戏剧化。我阅读过石黑一雄的两篇作品——《远山淡影》和《长日将尽》,《远山淡影》是母亲无法正视对女儿自杀,把愧疚化作责任的逃避,将过去和女儿相关的回忆进行扭曲,而《长日将尽》是管家出于对职业尊严的理解,将主人的回忆进行美化。在叙事风格上,这两篇小说代表性的体现出作者的特色。

《长日将尽》的故事结构很简单,第一人称主人公史蒂文斯是一名职业管家,当年迈的史蒂文斯收到前同事肯顿小姐的来信,决定驾车前往英国西部探望她。旅途中,他回忆起自己在达林顿庄园的职业生涯,以及他与达林顿勋爵和肯顿小姐的过往。史蒂文斯一生致力于成为一名“伟大的管家”,他将“尊严”视为最高准则,压抑个人情感,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达林顿勋爵。然而,随着二战的爆发和达林顿勋爵的没落,史蒂文斯所信奉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在与肯顿小姐的重逢中,史蒂文斯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意识到自己为了追求“尊严”而错过了爱情和亲情。最终,他接受了生命的残缺,在黄昏的余晖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小说在现实和回忆之间不断切换,看似平静温馨的叙事风格下,隐藏着暗流涌动,史蒂文斯回忆中的美好画面,就真如他想象中那样真实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心里的疑惑在不断膨胀。

本书中一个核心矛盾点,对庄园的原主人——达林顿勋爵,管家史蒂文斯和世人的不同看法。在作者以管家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回忆中,达林顿勋爵堪称一名典型的旧日英国贵族绅士,他具备了正直、善良、怜悯等优良品质,身份显赫,位高权重,却怀有理想主义情怀。府邸达林顿庄园也成为了欧洲权贵们交际会议的场所,作为大管家,史蒂文斯也非常自豪能够以组织者的角色参与到那些能够影响欧洲政治局势的会议中,他甚至认为那些人类历史转折点的决定是在像达林顿庄园这样的私人场所定下的基调,而公开场合只是例行公事般地走过场。这也是史蒂文斯所认定的“职业尊严”的来源。

虽然,在书中达林顿勋爵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是石黑一雄同样将历史中的真实政治家,作为达林顿庄园的嘉宾,融入到了小说中,比如丘吉尔和里宾特洛甫。一位是未来战时的英国首相,一位是纳粹德国的驻英国大使和外交部长。而这两人作为勋爵庄园的嘉宾的频繁出现,也意味着达林顿勋爵注定会陷入到一战和二战之间那段,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外交的漩涡中,最终为他自身的悲剧结尾埋下了伏笔。

而在外人眼中的达林顿勋爵,是典型的英国绥靖政策的高层代表人物。在一战之后《凡尔赛和约》的签订,让德国作为战败国付出巨额的战争赔款作为惩罚,而这笔赔款也长期压制了德国经济的复苏,以及国防军事上的规模。而战败的屈辱和经济的萧条,让德国民众的愤怒诱生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于是纳粹政府应运而起,站上了历史舞台。而以达林顿勋爵为代表的老一辈贵族绅士,执泥于旧时外交模式,相信能够通过个人魅力和外交辞令,缓解战后德国的压力,维持欧洲政治局势的长久和平。而以里宾特洛甫为代表的纳粹德国也正是利用了达林顿勋爵的这份怜悯和天真,欺骗和诱导他在外交政策上偏向于纳粹德国。

而这一切,史蒂文斯选择了无视和逃避,依然认为达林顿勋爵所作所为是为了促进欧洲各国的和平。而另一位年轻的庄园常客嘉宾——小卡迪纳尔却对达林顿勋爵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

“你不明白,史蒂文斯?好吧,既然我们是朋友,我就把话挑明了吧。在过去这几年当中,爵爷可能是希特勒先生在本国为他摇旗呐喊,助他实施其宣传诡计最为得力的一枚棋子了。尤其是因为他为人真诚、品德高尚,根本认识不到他所作所为的真实性质,那效果就更好了。仅仅在过去的三年当中,柏林已经跟我国六十余位最有影响力的人士建立起了卓有成效的联系,而爵爷就是最为关键的推动者。这对于德方起到的作用可是大了去了。里宾特洛甫先生几乎可以完全绕过我们的外交部门,直接接触到我们的最高层。就好像他们搞过那次卑鄙的纽伦堡集会又举办了那届卑鄙的奥运会还嫌不够似的,你知道他们现在正撮弄着爵爷鼓捣什么吗?你知道他们现在正在讨论什么吗?”

后来这位年轻的小卡迪纳尔在二战期间阵亡在比利时,而执迷不悟的勋爵在绥靖的道路上身败名裂。甚至在一些小问题方面,读者也不得不怀疑达林顿勋爵是否在内心深处隐瞒了其种族歧视的邪念,比如他辞退府上两位犹太人仆人,其借口是为了客人的利益。显然这里的“客人”是特指对犹太人有歧视倾向的纳粹德国的政府官员。而对于这件事情上,史蒂文斯也是对勋爵的决定采取完全相信的态度,认为其目的是纯粹的外交手段,是爵爷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他的品格依然是高贵的,并没有种族歧视的倾向。为此,史蒂文斯不惜与女管家肯顿小姐直面冲突。

其实达林顿勋爵和庄园,大英帝国辉煌与没落的缩影,达林顿庄园的辉煌时期正是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缩影。高耸的穹顶、华丽的装饰、繁复的礼仪,无不彰显着帝国的威严与荣耀。在这里,世界大事在晚宴的觥筹交错间被决定,帝国的意志通过优雅的社交礼仪得以传达。

而这层虚伪的面纱,在一次晚宴上,被一位美国“暴发户”——刘易斯先生,无情地揭露。

“你们在座的诸位先生,恕我直言,你们全都不过是一群幼稚的梦想家罢了。你们要是不这么一门心思地想着掺和影响全球的那些重大事务的话,你们其实还都挺有魅力的。就拿我们这位善良的东道主来说吧。他是何等样人呢?他是位绅士。这一点我相信在座的没有任何人会反对的。一位典型的英国绅士。正派,诚实,用心良苦。可是这位爵爷却是个外行。他是个外行,而如今的国际事务已经轮不到这些外行的绅士们插手了。这一点,你们这些欧洲人越早明白越好。诸位在座的为人正派、用心良苦的绅士大人们,让我问你们一句,你们知道你们周围的这个世界正在变成什么样子吗?你们可以出于你们那高贵的本性治国理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面对来自曾经的放逐之地的“乡巴佬”的一番挑衅和嘲讽,作为宗主国的贵族自然要反击,而且是保持谦和优雅的态度进行反击。于是,达林顿拿起酒杯站了起来

“您所谓的‘外行’,先生,我想在座的大多数人更愿意称之为‘荣誉’……我相信我很清楚您所谓的‘专业精神’指的是什么。它指的无非是通过欺骗和操纵的手段来为所欲为。它指的无非是依照自己的贪欲和利益来排定轻重缓急,而绝非是为了看到善良与正义在世界上获得胜利。如果这就是您所谓的‘专业精神’,先生,我实在是有些嗤之以鼻,巴不得对它敬而远之呢。”

虽然勋爵的这番慷慨陈词,在当时赢得了在场的欧洲贵族们的热烈掌声,大家似乎对来自美国的政客那份利欲熏心的言论,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但最终的事实却证明,刘易斯的功利主义才是能够在这个世道生存的不二法则,而英国贵族引以为傲的价值观在战争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他们崇尚的优雅、克制、理性,在面对极权主义时毫无招架之力。这种价值观的崩塌预示着整个统治体系的危机。达林顿勋爵的悲剧性选择折射出英国贵族的道德困境。他试图通过绥靖政策维护和平,却无意中成为了纳粹的帮凶。这种政治上的天真反映了英国统治阶层在新时代的迷失。

随着帝国的衰落,史蒂文斯所代表的"伟大管家"传统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他的专业精神与新时代格格不入,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遗物。战后达林顿勋爵不光彩的自杀,庄园也易手给了来自美国的法拉戴先生,这位新的庄园主其性格和旧主人大相径庭。虽然史蒂文斯再次受雇于达林顿庄园,但他却很难适应这位美国新雇主,甚至需要刻意练习俏皮话来应对法拉戴先生美国式的幽默,在这样尴尬的时刻,这位管家常常会回忆起旧主达林顿勋爵的优雅和庄重。

在旅行途中,史蒂文斯甚至还可以隐瞒过他在达林顿庄园工作过的经历,虽然这段经历在他的自述中被认定为管家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是其关于自我“尊严”的最好体现。但面对现实,面对旅行途中他人的询问,他还是选择隐瞒,因为在战后,达林顿勋爵已经被舆论看作是绥靖政策的代表,是纳粹的帮凶,勋爵也因此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作为管家,史蒂文斯始终不愿面对自己的职业“尊严”是建立在——反面政治人物的管家,这一身份之上

在达林顿庄园的黄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管家的故事,更是一个帝国的挽歌。《长日将尽》通过微观的视角,展现了大英帝国从辉煌到没落的历史进程。这种没落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实力的衰退,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崩塌。当史蒂文斯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英国社会开始直面后帝国时代的现实。这部小说提醒我们,任何辉煌都有落幕的时刻,而真正的尊严不在于维持昔日的荣光,而在于有勇气直面现实,在废墟中寻找重生的可能。

书中多处体现出了世界新旧秩序交替之时,英国人的固步自封的傲慢和对新兴国家的轻视。比如史蒂文斯在旅行途中,看到英国乡村田野风光时怀有如此感叹:

我会说,使我们的国土之美显得如此与众不同的正在于它欠缺那种明显的戏剧性或者奇崛的壮观色彩。个中的关键就在于那种静穆的优美,那种高贵的克制。就仿佛这片土地明知道自己的优美,知道自己的伟大,又感觉无须去彰显,去招摇。相形之下,像非洲和美洲这样的地方所呈现的景观,虽然无疑是令人赞叹激赏的,我敢肯定,正是因为它们这种毫无节制的自我标榜,在态度客观的观察者看来反倒会相形见绌

然而,自我感动似的对旧日风光的留念,依然挡不住时代的车轮向前,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终将让位于那些冉冉升起的后起之秀。而在夕阳余晖即将沉没到海平面以下的刹那,不妨放下执念,在长滩的椅子上享受这样的过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