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戏曲“活化石”!古老珍稀的汕尾戏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戏曲“活化石”!古老珍稀的汕尾戏剧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168268

汕尾,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里,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融汇合,创造出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态,诞生和保留了一批古老、稀有而珍贵的戏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汕尾几大国家级非遗戏剧,倾听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韵味。

正字戏:戏曲的“活化石”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因用官话(正音)唱念而得名。正字戏早期为南戏的一支,明初即在海陆丰扎根。明洪武年间建成的海丰城隍庙戏台、碣石卫军城隍庙戏台、捷胜城隍庙戏台,一直相沿盛演正字戏。

正字戏《换乌纱》表演现场(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正字戏的表演艺术风格古朴、粗犷、雄浑、气魄宏大,擅长袍甲戏,善于运用表现古代社会生活和军事斗争、军事生活的各种古老排场。其表演特点是:红面、乌面、白面做派刚劲雄浑,粗中有细;生、旦则细致质朴,细中有粗,富有生活气息;武戏善于运用抖动功夫,通过抖动靠旗、翎子、头盔缨、髯口、水袖以至面部肌肉来表现角色在特定情境下应有的情绪和内心世界;戏中所用的南派武功开打的套路和招数更是逼真矫健、独具特色。

正字戏表演现场(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正字戏是一个多源流、多声腔的古老剧种,在剧本、唱腔、表演上积淀了宋元南戏、云飞调、杂调、昆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青阳腔、四平腔等丰富而宝贵的艺术遗产,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正字戏许多剧本、表演、音乐唱腔也为地方其他剧种所吸收融化,故史上有“正字母生白字仔”之说。2006年,正字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正字戏精品剧目《刘文龙》剧中番将、番兵表演正字戏传统南拳武打(来源: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

白字戏:重丑的艺术特色

白字戏是一个多源流、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有近700年的历史,因用闽南方言(白字)演唱而得名。元末明初,白字戏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州音乐等民间艺术,用本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起初,海陆丰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海陆丰白字戏称为“南下白字”,又称“老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相比“潮州白字”,现在的海陆丰白字戏基本保留了早期白字戏的原型。

白字戏《金叶菊》剧照(来源:海丰县地方志办)

白字戏传统剧目根据剧目的声腔和演出形式的不同特征,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弄仔戏”“科白戏”等四种。“大锣戏”指以大锣大鼓伴奏、 以大锣鼓曲演唱的戏,剧目主要以早期南戏以及明代传奇戏曲为主。“小锣戏”指以小锣小鼓伴奏、以小锣鼓曲为唱腔的戏。“弄仔戏”指以民歌小调、快板为主要声腔,诙谐、搞笑的民间小戏,与“唐戏弄”有极深的渊源关系,至今仍可演编出《弄仙姑》《弄蟾蜍》等古老形制的“弄戏”。“科白戏”即是武戏, 以表演历史演义和“官场袍甲戏”为主。

白字戏的另一艺术特色是重丑。传统上白字戏的丑角地位是最高的,丑的角色也是最多的,丑的行当发展也最丰富,民间称白字戏“无丑不成戏”。

白字戏《秦香莲》剧照(来源:海丰县地方志办)

沿海地区的居民,特别是渔民,尤其喜爱看白字戏。其演出与海陆丰地区的祭礼活动相结合,直接影响了海陆丰人民的信仰生活、价值取向,具有民俗学研究的特殊价值。海陆丰地区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组成“农民班社”,通过演出白字戏,体现该地区的社会状况和特点。2006年,白字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字戏《彭湃之母》剧照(来源:海丰县地方志办)

西秦戏:清代地方戏曲的活证物

西秦戏源自明代产生于陕甘地区的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情、风俗、语言及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逐渐形成了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戏曲——西秦戏。

西秦戏《马援伏波》剧照(来源:海丰县地方志办)

西秦戏中留存着古老剧种西秦腔的艺术因子,是清代地方戏曲声腔传播流变的活证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在西秦戏的主要声腔正线调,是早期西秦腔的遗声遗调,流行至今的正线剧目大部分传统剧目皆普遍被保留在秦地诸剧种之中。西秦戏的“四大弓马”戏,每本四出,颇类似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俗称“四出连”。

西秦戏表演风格豪放雄壮,长于表演慷慨悲壮的历史故事戏,唱做俱佳,擅武功戏,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宗支少林,历代名人辈出,传承了不少特技表演,如落马锏、落马金枪、杀千刀、企公仔架、耍交椅花、卷佩旗、屈脚坐走、蜈蚣走、麻疯走等。

西秦戏艺术遗产(含剧目、表演、音乐、脸谱等)丰富,保留较多的原生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西秦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剧照(来源:海丰县地方志办)

皮影戏:南路流派的唯一遗存

皮影戏俗称“皮猴戏”或“抽皮猴”,我国皮影戏分北路、南路两个流派,陆丰皮影戏属于南路的一支,是中国三大影系“潮州影”的唯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国有专业皮影剧团。

皮影戏传统剧目有《波月洞》《九头怪》《三十六变》等,也有与白字戏相同的剧目,如《高文举连》《祝英台连》等。后有整理重排《哭塔》《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等多个优秀传统剧目。

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文化的滋养,唱腔音乐用正字戏、白字戏曲牌,易语而歌,称白字曲,后融入陆丰渔歌、民间小调自成一格,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皮影戏表演《哭塔》剧照(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陆丰皮影戏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战争时期,大部分戏剧停鼓散班,而皮影戏班仍活跃在周边乡镇。

新中国成立后,皮影戏得到复兴和发展,整理、创新出一批剧目,并对唱腔、表演、造型设计等作了改革和创新。影人、影景都以水牛皮为材料雕刻制作而成,人物造型具有古拙、朴质、着色艳丽、通体透彻的特色,它吸收了潮汕剪纸华丽精致的工艺,雕刻工艺上采用镂空雕刻并融合彩绘,线条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陆丰皮影雕刻风格。影人身增高,优化制作使人物及动物的眼、嘴、耳都能活动。布景增加了屏幕前的近景,屏幕后的移动景和用幻灯机打出云、雨、闪电等的效果景,并根据剧目不同增加了国画、漫画、卡通景等。1978年后开始设计正面影人,大大提高了艺术欣赏性。

凭借独特的绘画、音乐制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灯光等,皮影戏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尤其受少年儿童的喜爱,演出区域也不断扩大,不仅到过广东各地演出,还曾在北京、福建、香港等地参加汇演及演出。2006年,陆丰皮影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