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罗斯国家的核心城市——诺夫哥罗德的贸易区位优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罗斯国家的核心城市——诺夫哥罗德的贸易区位优势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3D5CF4305567M7L.html

诺夫哥罗德是古罗斯国家的核心城市之一,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贸易优势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从地理、经济和政治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座城市的崛起与辉煌。

罗斯是东欧平原上的古国,因为统治这一古国的人叫罗斯人。

罗斯人是瓦良格民族的一个分支,在九世纪中期,斯堪尼亚的瓦良格人在留里克大公的带领下穿越波罗的海来到了东欧平原上,定居在了诺夫哥罗德,他们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统治了巴尔特人。

诺夫哥罗德的地理条件

东斯拉夫人和芬兰乌戈尔人的土地,这片土地被称作“罗斯之地”即罗斯国家。882年称作基辅罗斯。1136年,诺夫哥罗德从基辅罗斯的境内独立,自成一派,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

1240年蒙古大军摧毁了基辅罗斯,在今天的伏尔加格勒州列宁斯克市建立了钦察汗国。钦察汗国对斯拉夫人采取臣服附庸的方式进行统治,这种统治方法是依附的,很松散的。

诺夫哥罗德因为独立于基辅罗斯,免于遭受蒙古帝国的屠戮。诺夫哥罗德位于俄罗斯的北部,向东南距离莫斯科554公里,向西北距离列宁格勒145公里。

诺夫哥罗德的位置处于东欧平原的边缘,地势低平,地形呈波状起伏,广泛分布冰碛丘陵和冰碛湖,广泛分布着沼泽和森林;

诺夫哥罗德处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的交界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最冷月在一般情况下也是-10℃至-15℃其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发展农牧业生产,但其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

诺夫哥罗德南部是伊尔门湖,通过沃尔霍夫河224公里的航道至拉多加湖,再通过74公里长的涅瓦河进入波罗的海的芬兰湾,大型船舶往往会停在拉多加湖,通过小型船舶接驳诺夫哥罗德和拉多加湖。

诺夫哥罗德地理位置优越,它位于瓦希商路中波罗的海通往黑海的的中间点,同时也是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线路上的最大城市。

诺夫哥罗德的整个城市横跨在沃尔霍夫河上,向南可以通过水陆联运的方式直通基辅和君士坦丁堡,向北通过拉多加湖和涅瓦河进入波罗的海。

还可以通过陆路抵达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和北德文斯克,向西通过“波罗的海之路”通往立窝尼亚和波美拉尼亚,向东通过伏尔加河商路,连接伏尔加河上游的西里戈湖,并经过伏尔加河进入里海,通过里海东岸连接丝绸之路通往中国。

正是因为诺夫哥罗德优越的位置条件,蒙古人和诺夫哥罗德的贵族们互相合作,将诺夫哥罗德开辟为一处主要商业城市,通过诺夫哥罗德联系钦察汗国和西欧,获得西欧的生产资料,向西欧出售东方的原材料、毛皮等物资获得利益。

诺夫哥罗德的经济条件

中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北部的气温相较于今天是比较温暖的,尽管如此,诺夫哥罗德依然不适合进行农牧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诺夫哥罗德大量进口西欧的谷物粮食和布匹等生活物资

遍布的沼泽和森林阻碍了原本的农牧业经济发展,但是提供了良好的矿产、蜂蜡、皮毛、木材、油脂和肉类等高附加值货物,皮货是西欧贵族趋之若鹜的物资,通过皮货和粮食的互相交换,诺夫哥罗德得到大量的粮食和布匹等重要生活物资,这些交换一直持续到16世纪。

蜂蜡的更是西欧离不开的生活物资,西欧使用蜂蜡作为基本的照明工具,蜂蜡在西欧的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蜂蜡,如给地板打蜡,制作蜡笔,做药等。

诺夫哥罗德拥有优越的贸易基础,但一开始在诺夫哥罗德进行贸易的是居住在哥得兰岛上的斯堪的纳维亚人。

斯堪的纳维亚人开辟了一条著名的商路“从瓦良格到希腊的商路”即“瓦希之路”,这条商路贯穿了整个罗斯全境,斯堪的纳维亚人通过这条路进口阿拉伯的商品,如花剌子模的牛皮、香料、甚至有中国来的丝绸和贵金属;

斯堪的纳维亚人同时出口一些本地的商品,如琥珀和毛皮。12世纪末,瓦希之路衰落后,汉萨商人来到了这里,逐渐的将诺夫哥罗德扩展为一个汉萨城市。

汉萨同盟在这里建设了自己的商站——“彼得宫”,“彼得宫”在诺夫哥罗德是仅次于克林姆林的存在。诺夫哥罗德的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拥有超过50%的森林覆盖率,资源非常丰富,生产泥炭、矿物产品、石英砂和腐殖泥等产品。

但诺夫哥罗德的农业经济是相对薄弱的,这是因为诺夫哥罗德的位置比较偏北,冬季长夏季短,日照时长不够,与伏尔加河下游相比,这里的土地相对贫瘠,且处于半干旱区,虽然这里可以种植黑麦等粮食作物,但没有改良的土地使得产量始终有限。

所以诺夫哥罗德长期以来通过瓦希商路和伏尔加河商路从黑海和里海沿岸进口粮食,如果出现这些运粮通道出现问题,诺夫哥罗德就会出现饥荒,所以为了不被饿肚子,诺夫哥罗德对南方生产粮食的国家有着深深的依赖。

诺夫哥罗德除了粮食薄弱,其它的生产可以说是相对成熟的,诺夫哥罗德拥有相对成熟的木材加工业、陶器加工业和金属加工业,其原因是因为诺夫哥罗德拥有广泛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陶土,木材加工产业广泛地传播到了斯拉夫各国甚至西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诺夫哥罗德的政治和社会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诺夫哥罗德的基本盘是它的工商业,即“工商业是诺夫哥罗德国民经济的基础”。

同所有汉萨同盟城市一样,从事相应工作的人口对应着城市的经济体系,主要从事工商业经济的诺夫哥罗德,它的人口基本上也是从事工商业为主。

就好比诺夫哥罗德的城市内有两个区,一个是木器制作区,一个是陶器制作区,实行的是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式的业务。

城市的市民随着产业的分工而分成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从事生产环节的,也有从事销售环节的。

从1136年诺夫哥罗德脱离基辅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封建共和国开始,它就变成了一个以寡头和贵族统治的国家,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市民大会,被称作维彻(Вече);

市民大会从诺夫哥罗德的大贵族中选出来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作“帕萨德尼克”(Посадник);同时在诺夫哥罗德也存在着大封建主,即波雅尔贵族(Боярин),这些大封建主控制着市民大会和行政长官;

诺夫哥罗德的合理性来自于钦察汗国册封的王公,虽然诺夫哥罗德保留了王公,但是王公逐渐的从最高领袖变成了卫戍部队的指挥官,成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头衔;

东正教在诺夫哥罗德也保持了比较强大的势力,作为意识形态的领袖,大主教在诺夫哥罗德日常事务中也做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高行政长官“帕萨德尼克”的地位随着维彻的作用的变化而变化,1136-1290年,帕萨德尼克只是作为维彻的代表,用来辅佐王公;

1291-1354年,维彻被改制为市议会,帕萨德尼克变为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王公的权力被逐步地限制,但是1354年颁布了翁托西选举法,诺夫哥罗德彻底变为了寡头国家;

从1354年到1478年被莫斯科大公国合并前,诺夫哥罗德是寡头民主制共和国。

帕萨德尼克由六位波雅尔贵族担任,六位波雅尔贵族分别是诺夫哥罗德城市五个区的帕萨德尼克和依附于诺夫哥罗德的城邦所选出的首席帕萨德尼克组成,诺夫哥罗德市区的五位帕萨德尼克则代表了本区域的波雅尔贵族,最高行政权被波雅尔贵族所掌控。

到13世纪时,诺夫哥罗德完全变成了贵族封建共和国。“大地主——大贵族——与商人结合起来把一切权力握在手里,大公等于虚设。

他们建立了这么一种共和国,其主要地位是属于大贵族。”诺夫哥罗德城市拥有两大块,以沃尔霍夫河为界,河东是主要的商业区,即“市场”。

汉萨同盟的“彼得宫”就坐落于此,同时这里也拥有属于同盟的天主教堂。商业区主要从事交易等商业行为,市场位于雅罗斯拉夫尔广场,“广场上矗立着维彻钟,是城市居民召开市民大会维彻的地方,维彻钟也是召开维彻的标志。

当维彻钟响起时,市民们将会聚集在广场上召开大会”。商业区也是平民居住区,普通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均聚集于河东商业区。

河西被称为“城郭”,即堡垒,也被称作圣索菲亚区,因为河西岸建有圣索菲亚大教堂,东正教的教堂很多被称作圣索菲亚大教堂。

它的意思是“上帝的智慧”(或圣智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诺夫哥罗德的标志性建筑,它象征着诺夫哥罗德的自由和发达的商业。因为靠近圣索菲亚大教堂,波雅尔贵族和一些富裕商人会将房子盖在河东岸的圣索菲亚区。

往来河东西两岸的桥梁叫做沃尔霍夫桥。诺夫哥罗德拥有五个行政区(孔茨),其中河东有两个,木工区,斯拉文斯基区;圣索菲亚区有三个,捏列夫斯基区、扎戈罗德斯基区和陶工区。

这些行政区是构成诺夫哥罗德行政体系的支撑,他们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和管理权,每个行政区拥有属于本行政区的维彻,自我选举本地区的管理官,而且他们拥有属于本区域的城外辖地,这些城外辖地被称作“皮亚缇纳”。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