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的崛起之路:他本就是“千里马”,康熙才是他的真“伯乐”
年羹尧的崛起之路:他本就是“千里马”,康熙才是他的真“伯乐”
年羹尧,这位在雍正朝权倾一时的重臣,其辉煌的起点实则源于康熙皇帝的赏识与栽培。从父亲年遐龄的勤勉为官,到自身在康熙朝的卓越表现,年羹尧的崛起之路见证了康熙对其的器重。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位历史人物在康熙朝的传奇经历。
一提到年羹尧,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与雍正皇帝之间的“爱恨情仇”。他是雍正皇帝的“藩邸故人”,还是雍正的“大舅哥”,也是其在“九子夺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支持者之一。而在平定了雍正朝初年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后,他更是被雍正封为了自己的“恩人”,成为朝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就此达到了权势和地位的巅峰,一时间风光无二。只是在这之后,年羹尧开始居功自傲、目无君主、结党营私、贪婪腐败,在“自我作死”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被雍正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以被赐自尽的结局惨淡收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年羹尧的一生之中,除了雍正皇帝之外,还有一个人对其影响重大,这便是康熙皇帝。
事实上,年羹尧在雍正朝时期的“高起点”,早在康熙朝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康熙皇帝对于年羹尧的赏识和器重,完全不亚于雍正皇帝,因而将康熙皇帝成为年羹尧一生中“真正的伯乐”,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起初,康熙皇帝对于年羹尧的赏识只是“爱屋及乌”。
康熙皇帝“爱屋及乌”的这个“屋”,便是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
年遐龄在康熙朝时期,一直都是勤勉办事、低调为官的典范,后来的雍正皇帝更是评价他是“忠厚本分之人”。从其正式入仕为官到外放地方,二十多年里,他在中下级的京官任上可谓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不参与党争,使得康熙皇帝对其是非常的欣赏。而到了地方任上,他同样是勤政廉明、秉公执断,获得了治下百姓爱戴,朝中官员对其也是称赞有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时候,年遐龄被正式任命为湖广巡抚,成为朝廷统御一方的封疆大吏。
而在湖广巡抚任上,他积极推行康熙皇帝的“亩税新制”(雍正朝时期“摊丁入亩”政策的前身),议定新税法章程,在全国树立了试点和榜样,再次赢得了康熙皇帝的对其的赞誉。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已经年过花甲之年的年遐龄上疏请辞,康熙皇帝准其以“原官休致”,意思就是在其退休之后,依然可以按照其此前的官职给予对应等级的俸银,享受同级别的权力和礼遇,算是康熙皇帝对其极尽恩宠的“加恩优渥之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康熙朝时期,官场上“父退子继”以及“父子同朝为官”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包括范文程、范承谟父子,索尼、索额图父子,遏必隆、阿灵阿父子,明珠、揆叙父子,佟国维、隆科多父子,以及张英、张廷玉父子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父亲身居高位为其后辈入朝为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父亲为官的卓越表现与突出政绩,也会让皇帝对其家族成员另眼相看。
当然,年羹尧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其父亲年遐龄的关系,在康熙皇帝心中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羹尧考中进士,改庶吉士,很快便被授职翰林院检讨,这可以说给了年羹尧以极高的仕途起点,也使其具备了日后得以升迁重用的“基本硬件条件”。此时的年遐龄也正在湖广巡抚任上干的风生水起,并且是以巡抚的身份署理总督事务,倍受信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升迁内阁学士,不久后又被提拔为四川巡抚,而这一年,年羹尧只有30岁左右。
对比一下同样为康熙、雍正两朝的名臣。于成龙快45岁了才刚刚坐上广西罗城的知县位置;田文镜被任命为河南巡抚的时候已经是62岁了;就连与年羹尧同年考中进士的张廷玉,这个时候还在原籍服丧守孝,回朝后也只是翰林院的编修,而他还要年长年羹尧几岁。
即便是纵观整个清朝的历史,能以如此年龄做上地方巡抚一级的封疆大吏,也是寥寥无几的。
面对康熙皇帝如此的抬爱,年羹尧是感激涕零。
“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实际上,不仅仅是年羹尧,整个年家在这一时期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且与雍正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关于这一点要从年羹尧的祖辈们说起。
年家本是明朝的官宦世家,但是在明末清初的松锦大战中,年家上下成为了皇太极的俘虏,被编入汉军旗包衣佐领下成为仆役。顺治元年(1644年)的时候,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关外的八旗部众是“举族入关”,而年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跟随进入关内,并且定居在了北京。顺治十二年(1656年)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通过科举考中了进士,使得年家就此脱离了奴籍,被编入镶白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一佐领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册封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为雍亲王,并将镶白旗汉军第五参领下以及镶白旗满洲第三参领下的人丁全部划给了雍正。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年羹尧全家正式划归雍正统领,而年家上下也就此成为了雍正的“藩邸故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称雍正为自己的“主子”并不为过,不过年羹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包衣奴才”,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们家族早已经被抬出了奴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康熙皇帝的授意和安排之下,雍正又迎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王府侧福晋。而这与年羹尧并没有多大关系,康熙之所以如此,既是对年羹尧父亲年遐龄的赏识与褒奖,同时也是出于雍正统领的镶白旗内部的安定与团结考虑。
只不过,这也让雍正与年羹尧之间,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关系,同时实现了利益绑定。换句话说,年羹尧是被康熙硬生生地给“安排”进了雍正的阵营之中,雍正和年羹尧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除了年羹尧和他的妹妹年氏,他的哥哥年希尧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当然,这也是看在了他们的父亲年遐龄的“面子”上。
可以说,整个年羹尧这一辈的年家成员,都受到的是康熙皇帝对于年遐龄“爱屋及乌”的影响,进而获得了极高的封赏与待遇,不可不谓之幸运至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从到任四川巡抚开始,年羹尧便通过自己的卓越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青睐。
到任四川巡抚后,年羹尧迅速调查了解详情,全盘掌握了四川的各项事务情形,并且主动向康熙皇帝提出了自己处理四川多年政治积弊以及解决复杂民族矛盾的措施与建议,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
就这样,康熙皇帝对于年羹尧有了新的认识,并且给予了其极高的期望:
“始终固守,做一好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盘踞在西北的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并且迅速占领了青海、西藏等地区,对于大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威胁。康熙皇帝任命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领兵出征平叛。
而在整个平叛的过程中,年羹尧的办事能力与为官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进而赢得了康熙皇帝的极大赞誉。
首先,年羹尧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
在十四阿哥胤禵带兵平叛的同时,年羹尧积极署理大军的军需配给与粮草供应,并且他先后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有效的为前线作战的清军运送了足够的后勤供给,为胤禵最终能够平定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立下的汗马功劳。鉴于此,康熙皇帝对年羹尧予以了丰厚的封赏。
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时候,青海的郭罗克地区又发生了少数民族的叛乱,年羹尧充分利用当地各部落之间的矛盾,通过“以番治番”的策略,以极小的代价迅速平定了叛乱,确保了西北地区的稳定。康熙皇帝更是对其又进行了大肆褒奖与册封,以示恩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这个时候的年羹尧,深明大义,懂得进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