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的五重含义
“格物”的五重含义
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追求,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格物"的五重含义及其所代表的三重境界,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概念的丰富内涵。
儒家讲格物致知,这里的"格物"主要有以下5重含义:
格物,即观察、感知和思考事物,以穷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有点物理研究,事物推理的意味。王阳明年轻时初识程朱理学关于格物的理识,七天七夜格竹子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个意思,这体现出王阳明当时对格物的初步的认识。
格物,即运用人的天人合一的直观能力,对物和事进行直观,以人的灵性的力量感悟天理,实现天理的自然明觉发见。这应是《大学》中格物的本源意思。
格物,即把物与事放在天道、天理的原则、标准、尺子上,来进行对比、比照、栽量、校正、取舍,以分别和评判其好坏、善恶、对错,从而获得具体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选择,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道德修养。这应是对《大学》中格物的本源含义的进一步的具体化延申。
格物,即实践的意思,即在生活中,在实践中,人通过对物对事的运用、交互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知。
格物,即道德行为的知行合一,即王阳明说的,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的三重境界在不同的解读中可能存在差异,以下为你介绍一种常见的理解:
第一重境界:格物
含义:在这个阶段,需要先了解事物的基本原理和知识。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去初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示例:比如面对一个机械装置,通过观察其各个部件的构造、运作方式,了解其基本的工作原理,这就是在"格物",是对该机械装置的初步探究和认识,掌握其表面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重境界:致知
含义:此阶段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分辨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意味着不仅要知道事物本身的原理,还要明白它在不同情境和与其他事物关联中的表现和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实现自我成长。
示例:还是以那个机械装置为例,当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后,进一步思考它如何与其他相关设备或系统协同工作,在整个生产流程或生活场景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等,这就是在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从而达到"致知"的境界。
第三重境界:融合
含义:当已经充分掌握知识和经验,能够将它们自然地融合到生活中时,就达到了这一境界。此时心物将达到真正的和谐,物我融为一体,心物一体,甚至与大自然也融为一体,实现心灵的觉醒和升华。
示例:对于那个机械装置,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实践和感悟,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物体,而是能深刻理解它与周围世界的紧密关系,并且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也能与之完美契合,仿佛与它以及整个世界都合为一体,内心达到一种通透、平静且充满智慧的状态,这便是"融合"的体现,实现了对事物认知和自我境界的极大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格物三重境界的理解可能因不同的学术观点、文化背景和个人感悟而有所不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思考,进一步探索和理解其丰富内涵。
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格物致知的三重境界
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将学习知识分为了三重境界:
- 生来就知道,这是天才,上等层次;
- 通过主动的学习后知道,层次就差了点;
- 遇到困难之后再去学习,被动学习,层次更差了。
还有一种是遇到困难也不去学习,太low,不能算学习的一种境界!
阳明先生结合上述三种学习的境界进一步将格物致知也分为三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是: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天人合一之境界,圣人,生来就知道,安然从容地去做。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
存心养天,是学知利行事;存心养天是指己与天仍然为二,但知"天"就在眼前,知道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按照有利有益的方式去做,贤者。'此便是圣贤之别。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指不管是否知道自己短寿还是长寿,也不改变本心,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是遇到困难困惑去学习,自勉自强。
初学者只能从低到高做起。不能一开始就从尽心知性知天做起,这样会不得其门,也使人觉得格物致知难于上青天。天才圣人本来就罕见,即使是贤者也非常人所能企及,普通人还是要从困知勉行做起,一步步提高。即使是孔圣人,也自称不是生而知之,要敏而好学。
我想对于大多数人,还是先立一个"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的志为好,只去修身以待天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如同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是"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