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军机处其实是雍正为了偷懒而立的机构
设置军机处其实是雍正为了偷懒而立的机构
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年间设立的重要政治机构,它不仅改变了清朝的行政体制,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军机处的设立背景、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方式。
军机处,是由雍正皇帝始设、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国家最高军国要务的办事机构,它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清初,仿照明朝的制度,清廷的决策大权掌握在议政王大臣会议手中。议政王大臣都是统领八旗的各位亲王。
康熙亲政后,为了摆脱诸王对自己的制约和对君权的分化,于十六年(公元1677)设立了南书房,挑选自己的亲信和有才学的人进入南书房办事,当时的名儒巨僚如高士奇、张廷玉、蒋廷锡等都曾供职于南书房。他们秉承帝旨,草拟诏书,为皇帝提供参考意见,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后来许多重大政务改由南书房发布政令,使皇帝的权力得以加强。雍正继位后,进一步发展了康熙的做法。由于当时清廷长期在西北用兵,但路途遥远,军需供给、军报传递等一切军政保密的大事都需要一个专门的班子进行迅速、缜密的处理。
于是,在雍正七年(公元1729)六月,在隆宗门内、乾清门外的平房处设立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并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主持办理军政事务。
军机处设立之初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军事机构,但皇帝发现它的种种优势,逐渐把它发展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但军机处只有用于办事的值房,却没有专门的官员。
军机处中的官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名目,但他们都属于兼职,其编制和归属还属于原来各部的衙门中。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唯用亲信,但不讲资格、不问出身,要有真才实学,但不合格的也会随时被罢免。军机大臣之间互相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给的事务并单独对皇帝负责。再有,军机大臣地位虽高,但没有实权,他们的职责就是对上传递各处上报的奏折,向下传达皇帝御旨,实际上就是皇帝的侍从秘书。
因此,他们很难结成党派,更不会僭越皇权,军机大臣们一切听命于皇帝一人。自军机处设立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已形同虚设,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因配合战事而生,军机处特别强调高度的机密性。军机处的办公地点设在禁宫,近在君侧,其一切活动都在皇帝的直接授意和严密监视下进行。军机处作为机密要地,没有特召,即便是王公大臣也是不许擅自进入的,在军机处的帘前、窗外、阶下都不许有闲人窥视,这就杜绝了人员的来往造成泄密。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不许在一旁,而且每次只许一名军机大臣单独会见,其他军机大臣不得参与。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书写的关于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核查政事等的文书必须密封发出,函件的表面都注明“某处某官开拆”的字样,封口处都盖有军机处印信。军机处印信是雍正十年命礼部铸造的,印信保存在军机处,由专人管理,并严格防范。用印时,要在另一名大臣的监视下,用后当即还回。印信的使用和管理相互分开,同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因此无论职位多高、权势多重的大臣也无法私自动用印信。
军机处的钥匙由领班的军机大臣佩带,如果有事,当天值日的军机章京会立即向奏事处请示,并要以金牌为验。这个金牌宽5分,厚1分,长约2寸,上面刻有“军机处”三个字。军机处的值班房,每天都由督察院派满、汉御史各一名负责巡查,皇帝的谕旨必须当日在军机处完成,其他事务则一概不许在军机处处理。在这种严密的监视之下,军机大臣们只能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承旨行事。
迅速快捷,也是军事上的要求。为此,在当时的军机大臣张廷玉的规划下形成了一套十分快捷的传递制度。凡是给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都统、总督、巡抚等的谕旨叫“军机大臣字寄”,给盐政、关差、布政使、按察使等的谕旨叫“军机大臣传谕”。军机处根据函件的内容决定递送的速度。函件密封后交给兵部,封面上标示“马上飞递”的字样,再由驿站传送。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在封面上再写上日行的里程,有日行三百里,或四五百里,最快可达日行八百里。这就保证了中央的政令迅速传达到指定的人员,并严格贯彻。
军机处本来是为了应付青海的战事而临时设立的,但它办事迅速而机密,避免了过去官场中的扯皮、推诿、拖沓等陋习,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这一点可是雍正皇帝始料不及的。而且,雍正还发现,任用军机大臣,还可以摆脱朝廷中各官僚机构的牵制,自己的谕旨可以直接下达到任何地方、任何部门,从而使自己的皇权运用自如。
所以,战事结束后,军机处不仅没有取消,反而被雍正扩大到对整个国家政务的办理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成为有清一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军机处的创建,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君主专制的高度运行,也真正实现了皇帝的“朝纲独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