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宝钗”又是什么新的形容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宝钗”又是什么新的形容词?

引用
凤凰网
1.
https://h5.ifeng.com/c/vivo/v002X8eJOaT8nua9AIYPUcWogB6e5qTJkTo22RB13GGuVZY__?isNews=1&showComments=0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她既被称赞为"情商最高",又常被指责为"虚伪无情"。本文将从"伪"、"冷"、"无情"三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个复杂而深刻的人物形象,揭示她作为"隐形的大叛逆者"的独特魅力。


电视剧《红楼梦》2010年版,李沁饰演少年薛宝钗

在当代社会,"高情商"和"懂人情世故"似乎成为了生存必备技能。然而,过分圆滑又可能招致"城府"、"虚伪"的质疑。说到这个话题,不得不提《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相比于特立独行、理想而纯粹的林黛玉,许多人对宝钗的评价是不纯粹、虚伪无情、圆滑世故、表里不一。但同时,她也是《红楼梦》中活得最久的人。这种矛盾的评价,反映了宝钗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电视剧《红楼梦》1987年版,张莉饰演薛宝钗

"伪":极低的自我袒露度

大多数不喜欢宝钗的人,往往因为她身上的"伪"感。但如果我们抛开情感色彩,将"表里不一"视为一个中立的形容词,就会发现这恰恰揭示了宝钗的一个重要性格特点——面对外部世界时极低的自我袒露度。

想象一下,如果大观园里的人都是你的同事,谁是最不好接近的?有人说是曲高和寡的黛玉,有人说是气场过强的凤姐,有人说是看谁都比自己俗的妙玉。但其实,大观园里最不好接近的人,可能是薛宝钗。

她是一个人际距离很近,但心理距离很远的人。她与身边每个人都交好,但又与谁都难称亲密。即使对天天追在身后的史湘云,宝钗的举止也更像一个"好姐姐"而非"闺密"。

她就像是你办公室里那个超级nice的前辈姐姐,会记得你的生日,会分给你她网购的优质芦柑,你有什么工作难题、恋爱困惑,她都会认真倾听并给出建议。但是,她从不会反过来向你诉说她的困惑与烦恼,你们之间的亲密感构建在一种并不对等的自我袒露度之中。

更令人惊讶的是,宝钗几乎是有意识地切削了对他人的需求和渴望。因此,她时常给人一种"她离开谁都能活到故事结尾"的感觉。

"冷":冷寂的通透

说宝钗是"大叛逆者",可能会令人意外。因为在传统认知中,薛宝钗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循规蹈矩、恪守规范的纯儒家形象。但事实上,她是《红楼梦》中一个隐形的大叛逆者,且她的反叛觉醒时间比黛玉、宝玉等人更早,发展程度也更深。

宝钗的"冷"并非简单的冷漠无情,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冷"。它指的是一个具有悲剧意识的大绝望者,参透命运机锋后,对现实人生所持的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

法国哲学家加缪在《局外人》中写道:"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揭示了一个社会准则:拒绝加入社会规训的反叛者会遭遇严酷的群体审判。

但《局外人》主角默尔索的无动于衷,并非因为生性凉薄,而是因为悟出了人生的荒诞。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宝钗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其实遵循着完全自洽的逻辑和动机。

比如,为什么宝钗能游刃有余地处理与形形色色的人的关系?除了商人家庭的背景训练,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从未真正"参与"到与他人的关系之中,而只是从容即兴地"扮演"好了一个个在不同场景下需要扮演的角色。

关心则乱,万事不关心,故而永远得体。

东方哲学中,这种思想的源头更早。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中学课本称其为"对生死的乐观主义",但这只说对了一半。庄子本质上是极致的悲观主义者,他说"察其始而本无生",这正是宏大的悲剧意识的起点。

"无情":非执着的人生态度

《红楼梦》的核心议题是"情",这里并不仅仅指狭义的感情,而是指人生在世所有的"执着"。黛玉的执着是人生最难割舍的"我执",而宝钗的"无情"是对黛玉式"有情"哲学的一种互文性补充。

"无情"的哲学喻指,是一种"非执着"的人生态度。即,人生本来荒诞,对名利、情欲、自我的追寻不过是一种人为赋予的意义,是构建在虚幻上的虚幻,是镜中花,是水中月,是世事一场大梦,本就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于是就有了《红楼梦》里的经典篇章——"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和"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绝妙的"戏"和"泣"的对仗,不仅仅是用"宝钗扑蝶"的明媚生机,对照"黛玉葬花"的凄哀挽歌。


电视剧《红楼梦》1987年版剧照

"黛玉葬花"是一种"悲观里的积极",黛玉认为就算美好的花意终将流逝,也要让美以这种方式成为永恒。而"宝钗扑蝶"是一种"积极里的悲观"——她已经不希冀美好能永恒存在,她把握的是眼下的、瞬间里的快乐,下一秒也能马上出戏,切换回现实世界的人际琐事里。

黛玉还是宝钗?

黛玉和宝钗的对照看似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一次交锋,其实是曹雪芹心中"两生花"式的终极思考在对坐参禅。这个问题起手非常高,他问的是——如果已经看清人生本来荒谬,那接下来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有情,还是无情?依旧执着,抑或顺其自然?

从这个问题出发,向左走是黛玉,向右走是宝钗。其实也可以说,黛玉和宝钗,是一个人人性的一体两面,或者说,她们是一对同一人格根基里生长出的、处于不同季节的"两生花"。

很多人以为,《红楼梦》是在书写"人生所有的执着终究归于虚幻",所以不要执着。但这未必是曹雪芹的答案。曹雪芹给出的真正答案非常坦诚,那就是"无解"。

执着,人生就陷入失去的苦痛;不执着,人生就陷入虚无的荒寂。生命的本质,就是摇摇晃晃、时刻不知如何是好。但就是在这样左摇右摆、直行拐弯里,我们每个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同轨迹,于是,本无意义的人生在跌跌撞撞的勇敢前行之中,被我们各自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而悲剧精神,其实一点也不消沉,相反,那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具有极其积极的力量。

正如那句诗所说:

去爱吧,就像不曾受伤一样
跳舞吧,就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唱歌吧,就像没有人聆听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一万年太久,所幸,我们可争朝夕。


电视剧《红楼梦》1987年版剧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