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音乐中的"情感"?
什么是音乐中的"情感"?
在当今的古典音乐领域,演奏与理解中是否充斥着虚假甚至虚伪的情感?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音乐中的"情感"究竟是什么。
现实中的喜怒哀乐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即时感受到并用语言描述。而音乐中的情感则更为玄妙,是人对声音的反射,超越了语言的范畴。当人们说"我听到了一段忧伤的旋律"时,这其实是将个人的真实情感与音乐联系在一起的结果。这种现象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但能被清晰感知,由此得出音乐本身不具备能被逻辑解释的答案,只存在各种抽象的"感"。
音乐作为单纯的声音艺术,与其他事物不存在必要联系。理解这个概念非常重要。200年前的人们似乎比现在的人更明白这个道理。纯粹的音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包含人文因素的约束或干涉,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例如,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即使脱离了"英雄"的标题,仍然可以作为纯粹的音乐来欣赏。因此,一些作曲家如肖邦,不喜欢给作品加上名字。音乐的"感"应是永恒的追求与目的,这就是音乐中的"情感"。
(勃拉姆斯在自己的图书馆)
演奏音乐是否也需要剥离其他信息,专注于纯粹的音乐?答案是肯定的。演奏者需要理解绝对音乐理论,但同时也要保证艺术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任何艺术学科在学习之初都有一套系统,音乐也不例外。演奏者需要在逻辑性的引导下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演绎,同时保持艺术性,即演奏的独一性、演奏者的个性以及不可复制的品质。
在遵循这些原则的情况下,19世纪和20世纪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音乐演奏家。然而,这种趋势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暗淡。当今演奏者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
- 过度学术化:适当的学术性固然重要,但过度的读谱往往使人远离音乐本身,变成了学术的工具。现代人往往对音乐缺乏浪漫的诠释,难以使音乐跳脱出五线谱之外。精通乐谱的人,也反被学术所束缚,只在乎演奏是否把每个标记演奏到位,而忽略了真正的聆听。
(肖邦"英雄"波兰舞曲首页)
学习过程的过度理论化:理论学习在音乐中必不可少,但音乐是不能被单纯学习的。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将乐理分析正向执行,例如在和声终止式时主动选择加以停顿。这样呈现出的效果往往是做作、刻意的,并且使人进入自我感动的状态。
把一切美化、精致化:现代音乐家普遍追求"合理化"、完美、精致的效果。这种追求虽然本身没有错,但可能导致演奏缺乏韵味,变成流水线工艺品。与20世纪早期相比,现代演奏者对"完美"的追求近乎病态,以致于对音乐诠释的大胆态度、洒脱浪漫的演绎、极具风格及个性的不可复制性都大大减少。
这些问题大部分是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导致的。真正的审美不是一种喜好,而是如何审视。居高临下的审视可能会将肖邦本人的演奏批成学生,而仰望式的审视则可能将普通的东西神化。真正的审美需要抛下主观思维和死板的理念,静谧和平等地去审视。
虽然目前的形势让人担忧,但近期音乐比赛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少数派",关于音乐"自由"的话题也不间断地被讨论。预感这种音乐圈的封闭现状在将来的几代人内会被打破,但这种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就不得而知了。
(Ervin Nyiregyházi演奏李斯特的"但丁"奏鸣曲)
在文章最后,分享中国古典文学家、诗词作家叶嘉莹先生有关诗词吟诵的理解。这种诠释与音乐演奏的道理是一样的: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抛开主观偏见,平等审视,才能领略其中的真谛。
(自画像)Oskar Kokosch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