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用经济学告诉你,硬骨头“大明”为何走向灭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用经济学告诉你,硬骨头“大明”为何走向灭亡!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07/05/7288840_1146190837.shtml

明朝的货币体系经历了从铜钱到白银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明朝经济的繁荣与衰落,也揭示了国际贸易、政策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复杂交织。本文将从货币的角度,深入分析明朝经济的兴衰历程。

货币,作为经济运行的血脉,贯穿历史,见证着王朝的繁荣与衰落。明朝的货币体系,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从铜钱的流通困境,到白银的大量涌入,再到最终的经济崩溃,背后是国际贸易、政策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复杂交织。

明朝时,铜钱是主要的流通货币。但中国并非金银矿丰富的国家,铜矿资源也有限,为保障国内经济运转,从宋朝延续至明朝的禁铜令严格限制铜矿和铜钱运往海外。然而,南澳一号这艘明代沉船的打捞,打破了平静。船上除了大量瓷器,还有大量武器和铜钱,这对当时的商船而言十分反常。

实际上,当时东亚地区对铜钱需求极为旺盛。周边一些国家,要么因矿产资源匮乏、铸造工艺落后,如爪哇国等;要么虽有资源和工艺,但因明朝货币信用高,像日本和越南,都对明朝铜钱极度渴望。在利益驱使下,走私猖獗。

当时中国一两白银兑换 700 - 800 文铜钱,而在日本能换到 250 文,近四倍的差价,让众多走私船不顾禁令,往返运输铜钱,导致明朝金属货币大量外流,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

就在明朝为铜钱外流焦头烂额时,来自大洋彼岸的变化带来了转机。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开启大航海时代,大量金银矿在美洲被发现。欧洲人带着白银来到东亚,他们对明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爱不释手,用白银交易。白银的大量流入,不仅填补了明朝货币缺口,还在东南地区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南京、苏州等地的丝绸、瓷器制作愈发兴盛。

白银的充足为张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础。“一条鞭法” 应运而生,将百姓要负担的税和役,按照田亩折算成银两,一年缴纳一次。

这一改革极大简化了税收流程,降低了成本,但它得以实施的前提正是白银的大量流入。此前明朝初期,因货币不足,百姓交税只能用粮食、布等实物,管理和运输成本极高。

但好景不长,明朝末年,国际贸易出现危机。西班牙人在贸易中,一方面想做生意,一方面热衷传教,因信仰冲突与明朝产生矛盾。1603 年,吕宋岛(今菲律宾)出现三名明朝官员查海盗,引发西班牙人警惕,双方冲突不断,导致当地对华人展开大屠杀;1639 年,在马尼拉,西班牙人又挑唆屠杀当地华商。贸易一断,流入明朝的白银锐减。

此时的明朝,一方面要和东北后金打仗,急需军费;另一方面,张居正改革后的税收制度依赖白银,白银短缺使得税收难以维系,西北农民因换白银交税困难,负担沉重,再加上崇祯裁撤驿站,李自成等大量失业人员走投无路,只能加入农民起义军,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朝货币的演变,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从铜钱的外流到白银的流入再到因贸易冲突导致白银断流,货币的起伏反映出明朝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国内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张居正改革虽因白银流入得以推行,带来经济的繁荣,但明朝末年贸易冲突引发的货币危机,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王朝在经济困境下的脆弱。它警示着我们,经济稳定关乎国之根本,合理的贸易政策、稳定的货币体系,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 。

文章来源:有趣的历史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