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典故背后的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师,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伯牙年轻时曾拜高人为师,但总觉得自己无法完全表达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他的老师便带他到东海蓬莱岛,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翻飞的海鸟和郁郁葱葱的山林,伯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将大自然的美妙融入琴声之中。
一天夜晚,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弹起琴来。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叫绝,原来是樵夫钟子期。伯牙兴奋地请他上船,为他演奏。当伯牙弹奏赞美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赞叹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就像高耸入云的泰山!"当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钟子期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就像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伯牙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从此,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人物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泰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原文记载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伯牙弹琴,钟子期聆听。刚开始,琴声似在赞美着巍巍的高山。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仿佛见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过了一会儿,琴声又似表现出奔腾澎湃的波涛,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宽广浩荡,波涛滚滚如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一辈子不再弹琴了,他觉得世上再也没有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值得自己为他弹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