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应激对纹状体作用机制与精神分裂症风险的关系
最新研究揭示应激对纹状体作用机制与精神分裂症风险的关系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近期发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应激对纹状体的作用机制与精神分裂症风险之间的关系,为理解这一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1. 右侧壳核体积分布:显示了UFR-SZ组和HC组的右侧壳核体积分布,中位线为健康对照组的壳核体积中位值
研究招募了63名未患病的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UFR-SZ)和59名健康对照(HC)。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测量脑部结构,重点关注壳核和尾状核的体积,并通过问卷评估压力生活事件(SLE)。将UFR-SZ根据右侧壳核体积分为两组:高于中位数和低于中位数。研究比较了这两组在左尾状核体积及其与压力生活事件和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在两个独立的大型人群数据库(ABCD青少年样本和英国生物银行样本)中验证了这些发现。此外,通过转录组分析,探讨SLE与精神症状关联中可能涉及的分子通路。
图2. 左尾状核体积与压力生活事件及精神症状的关系:展示了体积减小的左尾状核区域及其与压力生活事件和精神症状评分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右侧壳核体积较小的UFR-SZ亚组中,左尾状核体积显著减少,且这种减少与更高的SLE评分和更严重的精神症状呈负相关。在这一亚组中,左尾状核体积在SLE和精神症状总评分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ABCD青少年样本和英国生物银行样本的独立验证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发现,表明壳核体积较小的人群对环境应激表现出更高的神经易感性。
图3. ABCD和英国生物银行中的左尾状核体积变化:比较高低应激组中左尾状核体积的差异,并进一步验证UFR-SZ亚组的特征
此外,转录组分析显示,左尾状核的体积变化与氧化应激和谷氨酸能相关的分子通路显著相关,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和突触传递过程。这表明,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通过纹状体易感性和氧化应激机制,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纹状体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右侧壳核体积与应激易感性的关联。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的理解,还为未来通过神经影像学进行疾病风险分层和分子靶向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Ma, X., Feng, N., Palaniyappan, L., et al. (2025). Neuroimaging stratification reveals the striatal vulnerability to stress as a risk for schizophrenia.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15(18).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5-03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