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欧洲启蒙运动启蒙了什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欧洲启蒙运动启蒙了什么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25/14/676822_1145312009.shtml

欧洲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改变了欧洲文明进程,更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奠定了理论和物质的基础。这场持续近两个世纪的思想革命,究竟始于何时?它又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欧洲启蒙运动始于何时,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历史学家们各执一词,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格将启蒙运动的开始时间定于1689年;也有的历史学家定为1700年,德国历史学家汉普森定为1715年;欧洲专门研究启蒙运动的专家克里斯托弗则认为,早在16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就已经开始了。目前欧洲历史学界普遍公认是,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于1721年的《波斯人的信札》的出版,标志着启蒙运动的开始。

欧洲启蒙运动始于何时,众说纷纭,但是结束于何时,确有定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启蒙运动的结束。而在欧洲结束之后,南美洲、拉丁美洲才刚刚开始。

1784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写的《什么是启蒙》一文,对“启蒙”做了精准的定义,就是“人类脱离由自我所导致的不成熟状态”,他还说道:启蒙运动的目的是获得思想自由,人类需要解放自己,摆脱对权威引导的依赖;同时,人类的“懒惰和怯懦”是阻碍开启探索过程的罪魁祸首,任何一个人都应当挑战权威,因为每个人都应要求“获得公开运用自己理性思维的自由,无论何时何地”

15世纪,随着世界地理大发现,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英国光荣革命之后,欧洲主要国家的政权政体逐渐的开始向君主立宪制过渡,在此之前,欧洲普遍的观点是:权威来自于“国王、上帝和《圣经》的传统”。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始对科学、宗教、哲学、政治进行反思,“天赋人权”的理念开始觉醒,欧洲人开始不再迷信权威,一种全新的权威来源,比如实验观察、理性和逻辑,开始深入人心,人们开始相信:过去无权支配未来。正如康德所说:一个时代绝不能固步自封,强迫后来的时代停留在自己的框架内,否则它将无法拓展知识范围,无法清除错误,也无法大规模推进启蒙教育。

这一切的开始,原因是什么?它又改变了什么呢?

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人大部分相信,臣民服从于统治者之所以具有合法性,全因上帝的旨意,即君权神授(奥古斯都的观点),启蒙运动初期,欧洲社会出现了“社会契约”(始于卢梭)的观点,即臣民遵守君主的指令是有条件的,国王必须按照契约履行各项职责,如建立法律和秩序、保护国家免遭贫困和入侵;另一方面,在17世纪,人们普遍相信,应该不折不扣的遵守国家所认可的宗教教义,如果有人拒绝国教,将被处死,到了18世纪,主张对所有宗教保持宽容的呼声不绝于耳,有这些主张的人相信,上帝更乐意看到人们真正的去探索宗教的整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一大批古希腊精英的代表者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比如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学生;神迹已然退去,科学作为一种新的权威开始出现,人们不再从图书馆和《圣经》里去寻求世界真理,而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世界的各种现象(始于培根),如果观察结果与权威相违背,那么这种情况只会不利于权威,也就是说,权威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欧洲人对待权威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同时,对于自身的控制力也变的超级自信,这个时候“光耀宇宙的大神”牛顿出现,他的力学定理表明,即便是极其复杂的现象,人类也可以建立精确的理论,这样的结果不仅能解释现象本身,还能利用它的原理干预甚至改变环境。牛顿的理论推动了物理界的发展,政治界也因为洛克(权力的制衡)的理论取得的“觉醒”的进步,洛克的理论阐述了政府在保持宽容的同时,仍能掌握权力和保有合法性,(1688年的光荣革命就是洛克理论的实践结果)。

要摆脱权威就意味着个人需要有能力弄清事实,并得出这个世界正确的结论,怀疑权威本身没有问题,但只有在怀疑过后找到更好的替代物,这种行为才有意义,这个“更好的替代物”就是理想思维。理想思维好比是驱动力,带动人类发现真理,即一种至高无上的核心价值。而个人主义的崛起,直接导致了社会提倡追求纯粹的个人利益。这个时期的法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就是功利主义哲学的代表;这种哲学思想提倡追求幸福,快乐不再是一种粗俗的追去或低级的事物,它变成了一个人应有的期盼,其他任何人不得阻碍。他最著名的一段话是:利己主义,只要是理性的,就不一定会危害社会和谐,确切的说,利己主义可以平衡理性对人的限制。1776年7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的《独立宣言》就是基于洛克的哲学思想,它在第二段中庄严的载入了一个“不言而喻”的真理,即人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同时期的一大批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则把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作为论证和分析的靶点,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扩展,比如休谟、卢梭、薄柏等。亚当·斯密则把这种观点扩展到了社会经济学领域,他假设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虽然个人所作的决定仅仅是出于个人利益考虑,但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帮助市场决定如何“最优”的分配生产资源。

总之,启蒙运动是一场思维觉醒或者说是理性觉醒,是一场社会交流运动,是以友善的对话、辩论、讨论和各抒己见为前提的,辩论导致了公共场所舆论的产生,它以多样化的方式改变了政治,一些新兴的中产阶级开始获得话语权,这种辩论和对话贯穿了整个欧洲启蒙运动。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对话和交流为原本黑暗的时代带来了理性的光明,清晰的取代了“神”的意志,人们得以拨云见日,人们逐步懂得了知识是公共财富,不是私人物品,所以不应被埋葬,而应人人共享,这个时期,一大批有思想的图书开始广为传播,最早的是《不列颠百科全书》,随后1764年伏尔泰的《哲学词典》出版,影响最大的、流产最广泛的是法国1751年出版的、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编辑的《百科全书》,全书7万篇文章,许多出自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手笔,这些人都是启蒙运动的启蒙大师。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这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后世300年的革命运动,我们可以简单的将欧洲启蒙运动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时间大概从1688年到1750年前后,这个时期,相信个人的信念、乐观主义和理性思维的观念盛行于世,怀疑主义和利己主义逐渐开始出现,1750年乐观主义达到了鼎盛期,这个时期,传统形式的政府、君主和贵族仍占主导地位,教会的力量仍然强大,启蒙思想主要体现在中产阶级身上。中期阶段:1750年前后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保守思想泛起,怀疑主义和利己主义开始主导社会思潮,乐观主义思潮开始衰退,统治阶级开始逐步接受启蒙思想,政府开始政治实验,其中的普鲁士腓特烈大帝、俄罗斯帝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和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开始改革政府的权力。晚期阶段:1780年到法国大革命结束,这个时期,乐观主义重获新生,成为一种渴望变革的社会意识形态。理性思维得以发展,民主化进程开始阔步向前。

启蒙运动始于欧洲,在18世纪末开始席卷全世界,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奠定了理论和物质的基础,欧洲得以称霸全世界,欧洲文明所代表的普世价值一直影响后世至今。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