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界的“双胞胎”:辉石与角闪石快速鉴定难点剖析及地质学意义
矿物界的“双胞胎”:辉石与角闪石快速鉴定难点剖析及地质学意义
辉石和角闪石是地质学中两种极为重要的硅酸盐矿物,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岩石中。它们不仅在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揭示地球历史演变、地质作用过程以及资源勘查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地质意义。本文将从晶体结构、形态特征、解理、颜色、光泽、硬度、比重、产出环境等多个方面,详细对比分析这两种矿物的特征及其地质学意义。
普通辉石
辉石与角闪石的地质意义对比
类别 | 辉石 | 角闪石 |
---|---|---|
分布与岩石类型 | 主要存在于基性至超基性火成岩(如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中,以及部分变质岩。 | 广泛见于中性至酸性火成岩(如花岗岩、闪长岩)和多种变质岩(如角闪岩、片麻岩)。 |
成因指示 | 反映深部地壳或上地幔的结晶条件,揭示岩石成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如板块俯冲、地幔源区特性),地球早期地壳形成和地幔熔融的证据 | 岩石成因类型的判别标志,记录区域变质作用和岩石演化历史;揭示板块碰撞、变质作用序列及地壳构造运动 |
变质作用 |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相变,作为变质作用的压力-温度条件指标。 | 是变质作用的理想指示剂,通过成分和结构变化反映变质程度和变质过程。 |
同位素记录 | 稳定同位素(如氧同位素)可用来重建地壳条件和地质事件历史。 | 内部结构和成分的同位素分析有助于地质年代学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研究。 |
结构特点与功能 | 单斜晶系或正交晶系结构,作为岩石强度和韧性的重要贡献者。 | 单斜晶系,其独特的双链硅酸盐结构,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热导率。 |
地球动力学意义 | 海底扩张、地幔柱活动、板块俯冲等地质过程的重要载体和证据。 | 在造山带和俯冲带岩石中丰富,反映板块构造运动和地壳深部循环。 |
辉石与角闪石快速鉴定
辉石和角闪石在野外或实验室环境下确实有时难以区分,这是由于它们在颜色、晶体形态和解理性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在野外快速区分辉石和角闪石时,可以参考以下特征:
特征 | 辉石 | 角闪石 |
---|---|---|
晶体结构 | 正交晶系,具有四个三重轴,且这三个轴长度不相等 | 单斜晶系,只有一个二重轴和一个三重轴,三个轴长度均不相同 |
形态特征 | 晶体常为短柱状或粒状集合体,断面可见正八边形或近似正方形 | 晶体通常为长柱状或细柱状,集合体可能为纤维状,断面呈现假六方形或菱形 |
解理 | 发育良好的解理,两组近垂直解理,夹角约为87°或93° | 两组明显的斜交解理,夹角约为56°和124° |
颜色 | 颜色范围广,从无色到深色,取决于铁和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如顽火辉石为无色至淡绿色或褐色 | 颜色通常较深,多数为绿色至墨绿色,但也有例外,如不含铁的角闪石颜色可能较浅 |
光泽 | 一般玻璃光泽至半金属光泽,透明度从半透明到不透明 | 具有玻璃光泽,透明度视品种而异,从半透明到不透明 |
硬度 | 硬度变化较大,通常在5.5至6.5之间 | 硬度也在5.5至6.5之间,与辉石相近 |
比重 | 比重受成分影响,顽火辉石约为3.15,紫苏辉石为3.3~3.6,不同种类有所差异 | 比重同样因种类而异,通常介于3.0至3.5之间 |
产出环境 | 主要产出于基性和超基性火成岩(如玄武岩、辉绿岩、辉长岩等),也可在变质岩中发现 | 主要存在于中性至酸性火成岩(如闪长岩、花岗岩)以及部分变质岩中 |
光学特性 | 具有特殊的双折射和消光特征,如某些辉石表现出平行消光 | 光学性质独特,如消光角一般小于辉石 |
伴生矿物 | 常与橄榄石、斜长石、辉石族其他矿物一起出现 | 常与石英、钾长石、云母等浅色矿物共生 |
注:以上表格提供的是一般性指导,具体的矿物鉴定需考虑更多细节,包括使用显微镜观测矿物内部结构、光性特征及进行必要的化学分析。同时,由于辉石和角闪石家族内的矿物种类繁多,每种的具体属性会有差异。
图1. 辉石与角闪石虽均属暗色硅酸盐矿物,在岩石中常共生且颜色相近,但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初步区分:角闪石常呈深绿色至墨绿色,具明显的油脂或金属光泽,晶体形态偏向长柱状,横切面显示假六边形;而辉石颜色随含铁量增加变深,光泽偏玻璃或亚金属光泽,晶体形状短柱状或粒状,横切面可能呈正八边形,其解理夹角与角闪石不同,近似垂直,为辨别二者的重要依据。同时,借助光性测试和化学分析能更精确区分两者。
DEA / R. APPIANI / Getty Images
辉石在野外通常以其接近方形的87或93度解理来识别,而类似的角闪石则以56/124度解理来识别。拥有实验室设备的地质学家发现辉石岩中含有丰富的岩石历史信息。在野外,通常,你最多能做的就是注意到墨绿色或黑色的矿物,莫氏硬度为5或6,有两个良好的直角解理,并称之为“辉石”。方解理是区分辉石与角闪石的主要方法;辉石也形成粗粒状的晶体。
橄榄岩中的辉石
橄榄岩是一种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构成的火成岩,属于超基性岩类。在橄榄岩中,辉石通常以斜长石和单斜辉石(如透辉石、顽火辉石)的形式存在,它们是橄榄岩的主要暗色矿物成分之一。
镁角闪石(Mg-rich Amphibole)是一种富含镁元素的角闪石矿物,属于角闪石族中的一员。角闪石族矿物是一大类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其分子式大致可以表示为(Na,Ca,Mg,Fe,Al){(2-7)}Si_2O_6{4},其中镁角闪石的特点是镁离子(Mg²⁺)含量较高。镁角闪石的颜色可以从浅绿到深绿,有时也会带有棕色或者黑色调,具有玻璃光泽,解理发育良好,解理面呈斜交状,两组解理夹角典型值为56°和124°。这种矿物常见于区域变质岩和部分火成岩中,特别是那些富含镁铁质成分的岩石,如片麻岩、镁铁闪长岩等。此外,镁角闪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是地壳深部变质作用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研究地壳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