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从药用到食用的全面解析
凤仙花:从药用到食用的全面解析
凤仙花,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凤仙透骨草,拉丁文名:Impatiens balsamina L.,属于无患子目、凤仙花科、凤仙花属的一年生草本花卉。其全株分为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因其花形似凤,故又名金凤花。
药用价值
凤仙花的花和叶常被用于染指甲,其茎和种子则具有药用价值。茎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种子称“急性子”,有软坚、消积之效,用于治疗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闭经。
营养价值
凤仙花含有多种花色甙,如矢车菊素、飞燕草素、蹄纹天竺素、锦葵花素等。此外,还含有山柰酚、槲皮素以及一种萘醌成分(可能是指甲花醌)。根含矢车菊素苷、指甲花醌、2-甲氧基-1,4-奈醌。茎含山柰酚-3-葡萄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蹄纹天竺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等。
功效与作用
- 根:活血止痛,利湿消肿
- 茎:祛风湿,活血止痛,解毒
- 花: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
- 种子:行瘀降气,软坚散结
凤仙花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如红色表皮癣菌、堇色毛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等。
功能与主治
凤仙花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肢体痿废、腰胁疼痛、妇女闭腹痛、产后瘀血未尽、跌打损伤、骨折、痈疽疮毒、毒蛇咬伤、白带、鹅掌风、灰指甲等。
应用与药方
- 治腰胁引痛不可忍者:凤仙花,研饼,晒干,为末,空心每酒服三钱。(《纲目》)
- 治蛇伤:凤仙花,擂酒服。(《纲目》)
- 治跌扑伤损筋骨,并血脉不行:凤仙花三两,当归尾二两,浸酒饮。(《兰台集》)
- 治骨折疼痛异常,不能动手术投接,可先服本酒药止痛:干凤仙花一钱(鲜者三钱),泡酒,内服一小时后,患处麻木,便可投骨。(《贵州民间方药集》)
- 治百日咳,呕血,咯血:鲜凤仙花七至十五朵,水煎服,或和冰糖少许炖服更佳。(《闽东本草》)
- 治风湿卧床不起:金凤花、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汤洗浴,每日二、三次。内服独活寄生汤。(《扶寿精方》)
- 治白带:凤仙花五钱(或根一两),墨鱼一两。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 治鹅掌风:鲜风仙花外擦。(《上海常用中草药》)
- 治灰指甲:白凤仙花捣烂外敷。(《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鲜品可用至3-9g;或研末;或浸洒。外用:适量,鲜品研烂涂;;或煎水洗。
食用方法
凤仙花茶
将二茶匙的干燥凤仙花茶加入一杯热开水中,浸泡约十分钟后,过滤即可饮用。调味:可添加蜂蜜增加口感。
凤仙花茎干食用
凤仙花茎干食用,味道独特,堪称下饭好菜,具有清瘀解毒,强健脚劲的作用。
- 去叶削根,切成段状洗净。
- 段状凤仙花茎干放锅里沸煮五、六分钟,然后冷水洗净。
- 煮沸过的茎干,用清水每隔四、五个小时反复冲洗,浸泡24小时后,沥干水分后用盐腌制,10斤茎干半斤盐,拌匀装坛,腌制24小时后灌入盐凉水与茎干抹平封口(凉水中再放半斤盐拌匀)。一个月后即可食用,食用时放些香油味道更佳。
凤仙花茎干食用保质期可达两至三年,无须冷藏,蝇虫不闻不叮不生,是普通市民餐桌上一道咸味佳肴当之无愧。
副作用
孕妇忌服凤仙花,此植物里的草酸钙比较多,在煮过后会消失,依然不建议生吃,尤其有风湿症、关节炎、痛风、胃酸过多症、肾结石等病人不可多食此物,要做药用也必须严格遵照医嘱。
凤仙花含有促癌物质!促癌物质不直接挥发,但会渗入土壤,长期食用种植在该土壤里的蔬菜,很危险。
食用禁忌
孕妇忌服。瘀血者慎用。
主要产地分布
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西藏地区使用的风仙花,其植物形态为锐齿凤仙花,分布西藏、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
凤仙花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肉质,直立,粗壮。叶互生;叶柄长约1-3cm,两侧有数个腺体;叶片披针形,长4-12cm,宽1-3cm,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锐锯齿,侧脉5-9对。花梗短,单生或数枚簇生叶腋,密生短柔毛;花大,通常粉红色或杂色,单瓣或重瓣;萼片2,宽卵形,有疏短柔毛;旗瓣圆,先端凹,有小尖头,背面中肋有龙骨突;翼瓣宽大,有短柄,2裂,基部裂片近圆形,上部裂片宽斧形,先端2浅裂;唇瓣舟形,被疏短柔毛,基部突然延长成细而内弯的距;花药钝。蒴果纺锤形,熟时一触即裂,密生茸毛。种子多数,球形,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