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性人”假设
什么是“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认为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本文将详细介绍“理性人”假设的特征、形成背景、管理策略以及对其的批判和现实应用。
“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
“理性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理性人”的特征:
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
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
具体而言,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条件下:
第一,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
第二,理性人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
第三,理性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算出每种选择的后果;
第四,理性人能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即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
用程式化的语言说,就是由于具备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并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在这些方案中做出最优选择。所以,所谓“理性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
20世纪50年代,“理性人”假说发展到了极致,获得了纯粹工具主义的属性,彻底放弃了任何道德伦理观。阿尔钦提出完全“自利性”作为一种工具主义假设,放弃任何利他考虑;弗里得曼认为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必受到现实检验,但一定要有猜测能力,假如理论的假设能够用来猜测未来,那么从理论导出的各种命题就是对世界的正确描述。一切命题只要推导逻辑正确,都是现实世界一部分,只不过有的命题尚未从现实可能转变为现实。
背景资料
▷ 概念
无论是古代罗马,还是中世纪的欧洲,法律上的人总是属于一定身份的。如果不拥有一种身份,那么就几乎不可能拥有任何财产。在这种情形下,私法自治就无法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存在。从其涵义可以看出,私法自治是通过个人对于国家干涉的排除,保障个人自由在社会秩序中的实现为其本质的:一方面通过当事人自由意志实现行为人双方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对个人与国家之间互动的协调,实现当事人的私利益。因而在私法自治中,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作为能够认识自己私权利的人,也就是理性人。
▷ 形成
理性人概念的形成与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是理性主义与经济学的产物。这种人不但是有理性的,同时也是经济人,即能够认识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在寻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这个人又受“无形之手”的影响。“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对他自身有利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一个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个场合,像其它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后来,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发展了理性人的观点,赋予了经济人两个特质:一是自利,二是理性。
▷ 依据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的人性方面》(1960)-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麦氏主张Y理论,反对X理论。而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X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 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 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
- 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让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 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 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管理策略
▷ 基本策略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 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简单地说,就是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
- 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
- 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产生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 泰勒的观点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泰勒主张把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他写道:“一切计划工作,在旧制度下都是由劳动者来做的,它是凭个人经验办事的结果;在新制度下则绝对必须由管理部门按照科学规律来做,这是因为,即使劳动者熟悉工作进展情况并善于利用科学资料,要一个人在机器旁劳动,同时又在办公桌上工作,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显然,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有一类人先去制定计划,另一类完全不同的人去实施计划”。
泰勒所提倡的“时间--动作”分析,虽然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其基本出发点是考虑如何提高生产率,而不考虑工人的思想感情。他认为,如果工人能按照他所设计的标准动作进行工作,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批判风波
▷ 来自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批判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需要有轻重层次,只有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这些理论否定了传统的“理性人假设”把经济利益作为人的唯一需要的观点,使“经济人假设”向现实迈进了一大步,提高了对现实的阐释能力。如这种理论把人类的利他行为视为最终利己的手段,是为了获得一种无形资产或满足自己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用西蒙的话说,“这种利他实际上意味着明智的利己”。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而经济人的需求偏好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都会影响其需求偏好。因此,人类追求的利益目标是一个多元的效用函数。
▷ 来自西蒙有限理性的批判
经济人最大化行为假设是以完全理性为条件的,由于具有完全理性,经济人才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并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在这些方案中作出最优抉择。但在西蒙看来,这种理性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他指出,人不可能知道全部的备选方案,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复杂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人的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经济行为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价值考虑统一到单一的综合性效用函数中,因而,人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了解所有备选方案及其实施后果,对不确定的未来估计出一致的现实概率,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因此,决策过程中人们遵循的并不是最优原则,而是满意原则。也就是说,现实中消费者追求的不是效用最大化而是适度效用。
▷ 来自制度学派“社会-文化人”的批判
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人类行为比经济学家模型中的个人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复杂。有许多情况不仅是一种财富最大化行为,而是利他的和自我施加的约束,它们会根本改变人们实际作出选择的结果。
用“社会—文化人”来取代“理性人”,即用具有多重目标、并且其目标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他人决策及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影响的人,来取代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独来独往的人,无疑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努力。它揭示出了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把对人的假定向现实又推进了一步,并且把人们的研究目标从给定的一种效用或福利函数引向研究个人目标或偏好的形成过程。
▷ 来自行为科学心理实验的批判
理性人的这种理性行为是以一系列的假设前提,如可比性假设、连续性假设、传递性假设、省略性假设、主导性假设和不变性假设为保证的。然而,许多行为科学的心理实验结果却表明,现实中人的选择行为常常背离理性人理性行为的一系列假设前提。这几个公设对理性选择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们在心理实验中或在现实中又的确有反例。从心理学家实验所用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违背了上述公设。行为科学对理性人假设的心理实验批评的贡献是在假定了单个人在了解全部方案及可能结果之后,揭示出人类选择的非理性(非最大化)和做到理性选择的困难一面。
应当看到,以上对“理性人假设”的批判,并没有脱离“理性人假设”原有的框架,也没有本质上的创新,只是在原有理论上的修补,所体现的仍然是经济哲学思想的理性本质。
启发与帮助
▷ 决策制定:理性人假设鼓励我们在做决策时,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和结果,以及它们对个人利益的影响,从而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 资源分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理性人假设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分配资源,以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最大化利益。
▷ 经济预测:在宏观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是许多经济模型的基础,帮助经济学家预测市场行为和经济趋势。
▷ 激励机制设计:在管理学中,理解员工作为理性人的行为模式,可以帮助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 消费者行为分析:在市场营销中,理性人假设有助于分析消费者行为,预测消费者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反应,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市场策略。
▷ 风险评估:理性人假设也涉及到对风险的评估和规避,个体会根据预期的收益和风险来做出决策。
▷ 法律和政策制定:在法律和公共政策领域,理性人假设有助于预测人们对于法律和政策变化的反应,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政策。
▷ 个人财务管理:在个人财务管理中,理性人假设鼓励我们做出明智的投资和消费决策,以实现财务目标。
▷ 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虽然理性人假设在传统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但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偏离理性行为。这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 批判性思维:理性人假设也提醒我们,虽然追求个人利益是重要的,但也需要批判性地思考这种追求是否总是合理的,特别是在涉及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