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要让百姓买得起、养得起
养老机器人,要让百姓买得起、养得起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穿着“大花袄”扭秧歌的机器人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人形机器人的新时代真的就要到来了!而眼下,在各种平台上,都能看到机器人喂饭、喂药,机器人打扫卫生,机器人生火做饭,机器人和老人聊天的视频宣传。因此,人形机器人也就有了一个十分贴切的雅号“吉祥三保”,意思是说人形机器人可以当保姆、保洁、保安。
推进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有着不小的现实意义。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 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其中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上述数据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深化,老龄化进程已进入最快时期。预计2035年前后会有4亿老人,占比30%以上,到世纪中叶,会有5亿以上老人,比例超过40%。
人口老龄化之下的老有所依是个不小的问题。完全指望儿女,完全指望保姆等等,似乎难以满足需求。养老机器人,既是技术发展的利好,也是社会现实的所需。如果有养老机器人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就能极大解决生活难题,减少儿女面临的“子欲孝而没时间”的现实困境。有的工作忙碌,有的在外地务工。
没有标准不能正规发展。此次《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的制定和发布,是具有前瞻性的。也就是说养老机器人,究竟需要干什么,它们能够干什么?有了标准,就能朝着“需要的方向”奔跑和研发。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的是,养老机器人,有“技术标准”也要有“价格标准”。所谓的“价格标准”并不是明码标价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说,养老机器人,要让“普通人用得起”成为研发和发展的标准。不能只是关注养老机器人的性能,还要关注其价格是不是能让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既要让城市里的老人用得起,也要让农村的老人也“用得起”。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都是不菲的,一个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都在几十万元。如果养老机器人的价格是如此高高在上,难么即便性能再好,即便体验再好,那老百姓买不起、用不起还有什么意义?一个方面是,在研发的时候,就应该将价格因素、实用因素考虑进去。一个方面是,要考虑给购买养老机器人的家庭必要的资金补贴。
养老机器人,要把“普通人用得起”作为发展标准!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