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九
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九
刘邦建立汉朝后,在封赏功臣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他最初按照亲疏恩怨来行赏罚,引发了群臣的不安,甚至有人想要谋反。在张良和鄂千秋的帮助下,刘邦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不仅稳定了群臣之心,还树立了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这段历史记载在《资治通鉴》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领导力和管理智慧的启示。
一个成功的君主,正确用人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后,如何封赏有功之人,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刘邦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改变了错误的用人方式,采用正确的用人策略,使得有功之人得到封赏,各得其所,让人信服。《资治通鉴》卷第十一记载的这段历史发人深思。原文如下: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平生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列侯毕已受封,诏定元功十八人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谒者、关内侯鄂千秋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耳。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又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赐萧何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得鄂君乃益明。”于是因鄂千秋故所食邑,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馀人,皆有食邑;益封何二千户。上归栎阳。
刘邦取得了政权,开始论功行赏。刘邦已经封赏了二十多位大功臣,其余的人日夜争功,功劳大小无法确定,未能进行封赏。皇上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常常一起坐在沙地上交谈。皇上问:“他们在说什么?”留侯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这是在谋反啊!”皇上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要谋反呢?”张良说:“陛下出身平民,依靠这些人取得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陛下旧交和所亲近喜爱的人,所诛杀的都是陛下平生仇恨厌恶的人。如今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全部用来封赏;这些人害怕陛下不能都给予封赏,又担心被怀疑平生的过失而遭受诛杀,所以就相聚在一起谋反了。”刘邦亭了担忧地说:“那该怎么办呢?”张良说:“皇上平生最憎恶、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皇上说:“雍齿和我有旧仇,他多次使我窘迫受辱;我想杀了他,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那么群臣就人人都对自己能受封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急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喝完酒,都很高兴,说:“雍齿尚且能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没有担忧的了!”
臣司马光评论说:张良作为高帝的谋臣,被当作心腹亲信,应该是知无不言;哪有听到将领们要谋反,却一定要等皇上偶然亲眼看见他们相聚私语,然后才说这件事的道理呢?大概是因为高帝刚刚得到天下,多次依据自己的爱憎来施行奖赏和惩罚,有时会损害到公平,群臣往往有怨恨不满、感到自己不安全的心理,所以张良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来改变皇上的心意,使皇上没有偏袒私情的过失,臣子没有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像张良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善于进谏了。
列侯们都已受封完毕,皇上下诏确定元勋十八人的位次。大臣们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谒者、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群臣的议论都错了。曹参虽然有野战夺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的事情。皇上与楚军相持五年,军队损失、士卒逃亡,皇上自身脱身逃跑就有多次,然而萧何常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到皇上军队缺人的地方,这并不是皇上诏令召集的,却有几万士兵正好在皇上军队需要的时候会合。皇上军中缺粮的情况发生过多次,又是萧何从关中转运粮食,使军粮供应不匮乏。陛下虽然多次丢失崤山以东的土地,但萧何常常保全关中等待陛下。这是流传万代的功劳啊。如今即使没有像曹参这样的人一百个,对汉室又有什么损失呢?汉室得到这些人,不一定就靠他们得以保全。怎么能把一时的功劳加在万世的功劳之上呢!萧何应排在第一位,曹参排在第二位。”刘邦赞成说:“好!”于是就赐给萧何可以带剑穿鞋上殿,入朝时不必小步快走的特权。皇上说:“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要受到上等的奖赏。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但得到鄂君的申辩就更加清楚明白了。”于是根据鄂千秋原来的食邑,封他为安平侯。当天,全部封赏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有食邑;又给萧何增加食邑二千户。皇上回到栎阳。
我们阅读这段文字,可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用人与奖惩方面,公平公正至关重要。刘邦初期按亲疏恩怨行赏罚,引发群臣不安欲谋反。这表明领导者在奖惩时若不能秉持公平公正,易致下属不满,影响团队稳定与忠诚度。只有公平对待,才能让下属信服,发挥最大效能。张良建议封刘邦厌恶的雍齿,稳定了群臣之心。这显示领导者可用巧妙的激励手段,如奖励有代表性的人,稳定团队情绪,激发工作积极性。这段文字也告诉人们,下属在进谏的时候,要把握时机。张良瞅准刘邦目睹将领私语起疑时进谏,借事巧妙引导,改变刘邦想法。这体现进谏要选对时机,用对方法,以达最佳效果,助领导者纠正错误决策。评定功臣位次时,鄂千秋从长远和全局分析萧何与曹参功劳,使刘邦正确决策。这表明决策不能只看短期表面功绩,要全面综合考量,从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