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梁启超: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梁启超: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14876531_121124778/?pvid=000115_3w_a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王阳明学术思想中的地位。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其实内容一样

钱德洪、王畿所撰《阳明年谱》,说他三十八岁始以知行合一教学者,五十岁始揭致良知之教。其实“良知”二字,阳明早年亦已屡屡提及,不过五十岁始专以此为教耳。他五十五岁时有给邹守益一封信,内中几句话极为有趣,他说:“近有乡大夫请某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某答曰:‘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晚年真是“开口三句不离本行”。千言万语,都是发挥“致良知”三字。表面看来,从前说知行合一,后来说致良知,像是变更口号。不错,口号的字句是小有变更,其实内容原只是一样,我们拿知行合一那句话代表阳明学术精神的全部也可以,拿致良知这句话代表阳明学术的全部内容也可以。

“致良知”这句话,是把《孟子》里“人之所以不学而知者其良知知也”和《大学》里“致知在格物”那两句话联缀而成。阳明自下解说到:“孟子云:‘是非之心,智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功夫,全不曾道着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与陆元静第二书》)观此可知致良知正所以为知行合一,内容完全一样,所以改用此口号者,取其意义格外明显而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