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数据|核心CPI为何低于市场预期?(2024年3月)
物价数据|核心CPI为何低于市场预期?(2024年3月)
2024年3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8%,均低于市场预期。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哪些经济信号?本文将从核心CPI、PPI的分项数据以及未来走势预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核心CPI偏低是CPI数据低于市场预期的主要原因
3月CPI同比明显低于Wind一致预期(0.3%)。作为春节后的首个月份,3月CPI环比通常为负,原因在于猪肉、鲜菜、鲜果、旅游等节日效应较强的商品价格会出现脉冲式回落。但即便考虑到历史季节性的特征,今年3月CPI的数据仍然显著偏弱,3月CPI环比-1.0%,显著低于历史同期均值-0.65%(以2月过年的年份为参考系,下同)。
拆分来看,食品CPI环比与历史均值相差不大,但核心CPI环比-0.6%大幅低于历史同期均值-0.05%。我们认为,压制核心CPI表现的主要原因有二:
旅游淡季更淡:今年2月旅游CPI环比大涨13.1%(历史均值5.9%),可谓旺季更旺;但节后旅游价格冲高回落的速度也明显超过市场预期,3月旅游CPI环比-14.2%(历史均值-6.8%),淡季更淡特征鲜明,这一特征从2023年至今始终存在。国家统计局指出,本期飞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和旅游价格分别下降27.4%、15.9%和14.2%,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38个百分点,占CPI总降幅近四成。
耐用消费品、租赁房房租价格显著偏弱,且涨价动能不足:3月交通工具、家用器具、通信工具价格环比分别为-0.7%、-0.3%、-0.3%,跌幅均高于历史同期均值。租赁房房租价格仍在延续2022年以来的低迷表现,环比依旧大幅低于历史同期均值。
3月PPI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仍在持续下跌
外需定价与内需定价商品价格高度分化是当前宏观交易的重要特征。外需方面,在美国经济景气度和通胀粘性不断超预期、地缘政治扰动加剧的背景下,3月外需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布油上涨7.1%,LME铜上涨5.5%,LME铝上涨6.9%。基于此,原油系和有色系相关的采矿业与原材料加工行业出厂价均明显上涨。
内需定价商品的表现则截然相反,煤炭、钢材、水泥等行业的价格在基建与地产施工疲弱需求的影响下持续下探。部分中游装备制造行业在“供需矛盾”中价格持续下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3月锂离子电池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分别下降1.3%、0.9%,跌幅较2月进一步扩大。但一个积极的信号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出厂价环比上涨0.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亦出现6个月以来的首次止跌企稳,或主要受到出口高景气度的驱动。我们提示后续持续关注上述两个行业库存与价格的边际变化。
基于对后续CPI和PPI走势的预测
CPI方面,考虑到耐用消费品和租赁房房租的涨价乏力或长期压低核心CPI中枢,后续CPI上涨路径或较为平缓,到下半年有望回到1%以上的区间。PPI方面,外需定价上游资源品涨价或将继续贡献上涨动能,但受制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整体来看PPI或亦难实现大幅上涨。
基于上述预测,我们测算GDP平减指数在上半年或均将在负值区间运行,从价格层面压制微观主体对经济的体感。我们测算,在名义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3月实际国债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月度平减指数)仍有所回升,距离合意值或仍有3个百分点左右的距离。
债市策略
对债市而言,3月CPI、PPI同比回落,整体低于市场预期,而低通胀环境延续的预期可能对债券市场存在边际的利好。短期来看,债市的多空主线尚未出现明显的增量,而后续特别国债的发行节奏可能会成为债市的交易重心,基本面数据成色对于债市的影响可能更偏边际。另一方面,低通胀韧性可能意味着实际利率较高的环境延续,市场对于MLF降息的预期可能有所上行,长期来看长债和超长债利率维持低位波动的可能性仍然较高。
风险因素
内需恢复不及预期,国内政策不及预期,海外衰退及风险事件超预期,海外货币政策超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