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盗跖》:孔子“三德”只是理想主义,现实还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庄子《盗跖》:孔子“三德”只是理想主义,现实还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在庄子的《盗跖》篇中,孔子与盗跖的对话堪称经典。孔子试图用“三德”理论说服盗跖归顺诸侯,而庄子则通过这段对话展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批判。本文将深入解读这段对话,探讨“三德”理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盗跖》:孔子复通曰:“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孔子曰:“丘闻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而名曰盗跖,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本段大意:孔子再次回复说,“我是经过盗跖大哥柳下惠同意前来,希望帮我再次通报。”传令官再次通报后,盗跖让孔子前来。孔子小步跑进来,又退后作礼,鞠躬拜见盗跖。盗跖大怒,岔开两腿,拔剑瞪眼,声如虎啸,对孔子吼道“说的中听就活否则就死”。孔子说,“我听说天下有三德,上德的人是德行美好人见人夸,中德的人是认知合理明辨是非,下德的人是聚众团体行动果断,普通人满足一个德行就可以成就大业,现在您具有三德,身高伟岸,英俊无比,却成为汪洋大盗,我孔丘深感可惜。如果您听从我的建议,我愿意替您到东西南北各个诸侯国家去协商,使得南面吴越、北面齐鲁、东面宋卫、西面晋楚这些国家让出部分土地,为您建造一个数百里长的大城池,有几十万户人家,称您作诸侯,您收兵归城,天下和平,共同祭祀先祖,这才是圣人做法,天下人的愿望啊!”
不得不说,故事里的孔子还是非常勇敢的,不怕死,向死而生,有勇有谋,坚持要面见盗跖,进行劝说,希望凭借一己之力,用三寸不烂之舌,解散这群盗贼队伍,让天下太平。
庄子当然在这里不是赞美孔子勇敢,而是通过盗跖言行讽刺孔子的。盗跖前面没见孔子时已经嘲笑过孔子五体不勤妖言惑众,这次面对面交锋如何回应孔子,需要看下一段文字才知道。
我们就这段孔子的话语说道一下,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除了我们认可孔子不怕死勇敢行为,再看看孔子说服盗跖的思想,孔子先是提出三德说法,然后给盗跖戴高帽,说盗跖是具有三德之人,可以称作诸侯,与各个诸侯国和平共处,如此达到天下太平目的。
这番理论,不得不说逻辑严密,推理严谨,也非常诱人,通俗说就把人高高抬起,给足面子,戴上高帽子,继续给出巨大利益,试图获得和平局面。
我们看看三德的通俗理解,个人以为德就是“美德德行”,“道德”其实是两回事,道是道路原则思维模式,属于认知范畴,德是行为方法行动模式,属于行为范畴,道德通俗理解就是合理认知下的恰当行为。
再解读庄子这里说的三德,上德就是天生拥有美好德行的人,一般人无法比拟的,天才就是天生比我们强,不接受反驳。中德就是认知到位的人,比如学习儒释道以及中外思想,就是为了武装我们头脑,认识自己,用认知实现降维打击。下德则是天生能力欠缺,认知又无法学习提升,只能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接受和要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是下德之人,需要实践出真知。类似顿悟和渐悟的区别,禅宗推崇的顿悟非常好,只是只能适合那些大根器的少数人,大多人还是需要渐悟获得一点智慧的。
事实上,德行就是说的行动,这也符合我们说的“德”的含义,德就是行动。
至于孔子给盗跖出的路子,其实类似收编和招安的路子,本质还是利益交换,真可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此话也是出自《庄子·胠箧》,原句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