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屡禁不止的后宫干政,为啥在两汉时多番上演?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屡禁不止的后宫干政,为啥在两汉时多番上演?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4563507/

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很是严重。那时候的一些女性也曾不甘寂寞,她们总是想出出来折腾一番。女性与命运抗争的方式,都不约而同的走向了同一条路上:“干政”!要说封建时期,后宫干政几乎在每朝每代都有,可要说哪一朝干政最多,那大伙必定会说是两汉了。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一国的象征,君临天下。而皇后则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漫漫历史长河中,不乏有许多杰出的皇后,她们不单是作为皇帝正妻,统领后宫佳丽,更是参与朝政,能做到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这类行为常被后世称为“后宫干政”。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死后,他老婆呂雉便开始了夺权之路。当时群臣们都想法自保,待到汉惠帝刘盈死后,吕雉更加肆无忌惮,正式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可以说,吕雉事实上已算是皇帝了。吕雉上位后,她还改变刘邦订下的”非刘氏不得为王“的政策,大封吕氏宗亲为王,这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改朝换代。太史公司马迁做《史记》将吕后列入本纪范围,实际上也是从侧面承认了她是皇帝。要不是吕氏宗亲中的男性,没有一位能继承吕后的政治能力,那么周勃平定诸吕之乱,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

吕氏之后,长期把持朝政的是文帝的皇后窦氏。窦太后和其女馆陶长公主刘嫖权势滔天,甚至可以左右景帝立嗣。在景帝去世后,窦氏升级为太皇太后,开始逐步把持朝政,当时汉武帝亲自任命的重臣赵绾只因提出“窦氏不应再干涉朝政”,窦氏就迫使汉武帝罢免了,这个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最后还把赵绾逼死在狱中。最终,在其母王太后的建议下,汉武帝采取韬光养晦的计策,不再过问政事才得以保全自身。

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学兴起。儒生根据夏桀、商纣、周幽王宠爱女色、荒政亡国的事实,提出“女色亡国”的论调,他们甚至把帝王宠妃视为“祸水”,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抑制住后宫干政。不过呢,儒家的兴起并没有阻挡住后宫干政之路。到了汉元帝执政末期,他的皇后王政君在元帝病故后,从此便开始了60年的当政生涯,先后经历了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衍和刘婴五朝,最终由王莽篡汉才终结。

经历了新朝代汉的史学家班彪认为“孝元后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位号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犹握一玺,不欲以授莽,妇人之仁,悲夫!”。但是民国初年的历史学家蔡东藩对王政君还作了高度得评价。他说:“孝元皇后,无傅太后之骄恣,又无赵氏姊妹之淫荒,亦可谓母后中之贤者。乃过宠王莽,使其罔上行私,得窃国柄,是则失之愚柔,非失之骄淫也。”

明学者王夫之对汉代母后这一现象做出了总结,他认为“所见所闻不出于闱闼,其择贤辨不肖、审是非、度利害,一唯琐琐姻亚之是庸”,故“母后临朝未有不乱者也”。王夫之这话,确实直击要害,说到了实处。咱们都知道,后妃得宠一般是凭借色相而非才能,即所谓“女以色进”。这其中只有少数女性,极具政治才能,比如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吕后、汉和帝皇后邓绥、武则天、清孝庄太后等人。

但更多的女性从未接受过治理国家的教育,加之年纪尚幼便入深宫,对国情民意一无所知,一旦她们掌握权力很容易带来灾难。而且后宫没有执政合法性,她们又不得不依靠外力干预朝政,历史上一般后宫干政都与外戚干政相连。尤其东汉政权,很大程度上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而光武帝刘秀不同于其它开国皇帝的是,没有大肆屠杀或者压制开国功臣,反而对他们礼遇有加,功臣们大多能保全性命、待遇和地位。

东汉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更成为一种牢固的观念。于是,与皇帝结亲的大多是将相功勋和世代公卿巨族的家庭,他们本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当他们的女儿姐妹,甚至姨姑成为后妃特别是皇后或太后时,靠着这类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他们会得到更多的恩宠,从而获得更高的权力和地位。比如说汉章帝的窦皇后在年仅十岁东汉和帝即位后,尊窦氏为皇太后。窦氏临朝称制,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窦景、窦笃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职。窦家兄弟在朝中为所欲为,公报私仇,凡是对他们专权不满的人都被致死。在近五年的时间里,窦太后一直把持着朝政,汉和帝都听之任之,因为他是一个傀儡。 永元四年,汉和帝14岁时,他与宦官郑众合谋,将窦氏兄弟一网打尽,窦太后才被迫还政。

那么都是什么条件促使后宫干政呢?由于汉朝又确立了皇后的嫡正地位,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断时,皇太后可以监护人的身份监督、选立嗣位人,以至临朝称制。当太后临朝称制时,其权力与皇帝相等,如东汉出现的“临朝者六后”。这种情况下,太后们在选择嗣君时大多“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不过也有些太后为了满足自身的权欲,还废长立幼。就像汉和帝的皇后邓氏,以长子刘胜有痼疾为借口不立他,而偏偏立少子刘隆,但是刘隆才出生百余日,刚立完不久就夭折了,后来又立刘牿,他也才12岁,一个太后竟然能两次立幼帝,把持朝政达16年之久。相对来说,无论是汉章帝皇后窦氏、汉安帝皇后阎姬、汉顺帝皇后梁妠以及汉桓帝皇后窦妙都知书达理,其家族外戚并非市井,虽然行事跋扈,处理政事也算及格。但汉灵帝生母董氏以及皇后何氏是市井出生,一个贪财一个贪权。而且董太后还打开卖官鬻爵的地狱之门,何皇后家族甚至将士大夫排挤出权力中心,不得不说,也是两人的争权夺利,间接的加剧了东汉末年动荡的局势,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那么汉朝为啥会有这么多后宫干预朝政呢?首先,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是草莽出身,对后宫要求不高,导致皇后出身来源不一,文化素养不高,对贞操、女德也不那么重视,这些皇后妃子以前过的是苦日子,一旦飞黄腾达后,都会忘乎所以,吕后和汉武帝母亲王太后就是典型例子。其次,汉朝实行君主集权制,并不是宋朝“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国策,这种体制很容易造成皇帝“乾坤独断”,当皇帝驾崩,继任者年幼或其他原因不能临朝理政时,这些幼子的母后就有了干政的可能,像吕后、窦太后、王政君、元太后皆是如此。再次,汉朝以以孝治天下,甚至选拔官吏都以“举孝廉”方式,这就造成了天下的父亲是皇帝,天下的母亲当然是皇后了。那么皇后处理政事也就是处理家事,是母仪天下应尽的义务,这属实给了皇太后插手政事一个冠冕堂皇的依据。然后,后宫干预朝政,大多都由皇帝原因引起的,有些因为皇帝年幼、身体羸弱、甚至愚呆这些都是皇太后走向前台的原因。

其实为了防止外戚干政,西汉也采取很多措施,刘邦杀白马为誓定立了“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逐之”。到了汉武帝时期,还颁布了一个极其残忍“立子弑母”制。此外西汉皇帝还重视女子品德教育,让后妃和公主学习《列女传》、《女诫》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这些都没有取得多大效果。最后,对于后宫干政,除了外戚贪恋权力以及庞大利益外,女人能顶半边天的思想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女人也可以有事业,女人也可以有作为。但是在“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里,女人注定是时代牺牲品,一入侯门深似海,她们要想在历史的舞台上发光发热,除了遵守“三从四德”做好夫君的贤内助才可以,还要端正自己的位置。否则呢。必定会被世俗所遗弃或诟病!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大汉400年》、百度百科等
注:文中内容请勿过分解读,其中一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