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爱上戏曲,爱上黄梅” 民间剧团推出黄梅戏公益课堂引热捧
“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爱上戏曲,爱上黄梅” 民间剧团推出黄梅戏公益课堂引热捧
“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爱上戏曲,爱上黄梅,把乡音唱响全国、唱到海外。”在黄梅戏的发源地湖北省黄梅县,一场由民间剧团发起的黄梅戏公益课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学员们认真听课。
2014年6月,承包运输线路的周雄英,凭着对黄梅戏的满腔热爱,个人投资200万元成立黄梅县禅文化黄梅戏艺术团。剧团以田间地头为舞台,以艺求生,还经常到福利院等地进行公益演出,在黄梅县周边县市颇有影响。
过界岭。
今年8月22日,周雄英和她的伙伴们推出黄梅戏公益课堂。10月16日,是公益课堂第42课。
一次尴尬催生一个梦想
免费教习,让黄梅人会唱黄梅戏
公益课堂,源于周雄英2016年的一次海南之行。
当年末,周雄英与朋友一起去海南办事。同行的一位朋友歌唱得好,与海南老板一起吃饭时,即兴演唱了两首。“来段黄梅戏,怎么样?”一桌人热情鼓掌时,朋友却红着脸说不会。
“黄梅人不会唱黄梅戏?”当地人善意的发问,让周雄英非常尴尬。尽管周雄英唱了两段补台,挽回了一点面子,但一个灵魂拷问从此挥之不去:黄梅人唱不了黄梅戏,还能唱什么?普及黄梅戏的想法从此萌芽。
周雄英走上讲台领唱(左二)。
此后,周雄英一直带领她的剧团为生存而奔波。尽管投资近400万元后,剧团也没能实现盈利,她仍没有放弃开办公益课堂的梦想。相反,经过长期的思考,公益课堂的举办方案越来越成熟——
每期三个月,一年办四期,周一至周五上课。通过课堂讲授、示范表演、参与公演等三种教学方式普及黄梅戏。具体做法是:招收零基础的黄梅戏爱好者,从培养他们了解黄梅戏起源、代表人物及作品开始,到能欣赏经典黄梅戏唱段。再进一步学习黄梅戏的发声开嗓技巧,学会“满工对唱”,练习舞台表演的基本步法及身段,把握剧情和人物塑造。最后参与舞台排戏,并到大街小巷、福利院公演,将黄梅戏的种子撒遍全县。
学员们认真听课。
一笔捐款促成一个行动
公益课堂,在名师加持下闪亮登场
今年正月初四,周雄英带剧团到黄梅县新开镇演出,偶遇黄梅戏迷刘加平。刘加平经营着一家全国连锁的餐饮企业,得知周雄英开办公益课堂的想法后,当即决定资助20万元,并承诺“只要我的生意还做得下去,每年都捐。”
经刘加平介绍,在深圳做生意的黄梅老乡陶雄兵也被周雄英的梦想所感动,承诺予以支持。
今年4月,拿到首笔20万元捐款的周雄英,立即开始了公益课堂的筹备工作。购买桌椅、延请名师、制定班规、定制班服、宣传招生……还两次南下深圳,学习办班经验。难得的是,当地的黄梅戏大咖纷纷加入公益课堂教授团队,有周洪年(国家级黄梅戏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徐记柱(省级黄梅戏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刘国荣(黄梅戏严派第三代传人)、陈带琴、蒋龙先、郭玉桃(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资深演员)等。
8月22日,公益课堂在雄鹰剧场亮出了招牌,26日下午第一课,黄梅戏严派第三代传人刘国荣授课。课前,刘国荣担心地说:“招牌亮出去了,今天要是没人来,怎么办?”周雄英说:“哪怕只有一名学员,我们的课也照开。”下午1时,周雄英早早地来到剧场门口,一看,哎呀,这么多人等着哩。开班第一天,就来了八九十人。
公益课堂原打算只招收65岁以下的学员,可开课后,许多70多岁身体健康的老人提出“不能搞年龄歧视”。周雄英便放宽年龄档,只要身体健康,子女同意,均可参加。
不断有新学员加入,记者采访时,一期学员己达300余名,年龄从“50后”到“00后”都有。
“今天又来了十几个。”周雄英高兴地对记者说。剧场只有150个座位,容纳不下,一些上班族提出了开夜场的请求。
雄鹰剧场坐满了学员。
一个课堂引来多方关注
担当之举,在戏乡获得广泛称赞
已举办42场次的公益课堂,每堂课都挤满了人。
“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爱上戏曲,爱上黄梅,把乡音唱响全国、唱到海外。”每堂课,周雄英都要宣讲她的梦想。
黄梅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陈海明高度赞扬公益课堂,“周雄英作为民间剧团负责人,担当精神了不起,支持她责无旁贷。”
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副院长周莉芳说:“公益课堂免费培训广大基层黄梅戏爱好者,为黄梅的文旅事业作贡献,是我们的榜样。”
10月17日下午,不断有学员主动找到记者,讲述“我们的好雄英”。
71岁的石吉安、汪树娥是夫妻学员,60多岁的余秋萍和余紫娟是姐妹学员,杨友情是外地学员,他们说:我们很爱黄梅戏,但没有学习机会。周团长把我们招进来学戏,不收一分钱,还发学习资料、水杯、衣服。我们学好戏后,会按周团长的要求多参加义演,让黄梅街头处处有戏。
学员们认真听课。
也有人对公益课堂的未来表示担忧。周洪年对记者算了一笔账:场租每年8万多元,每天开一堂课,水电费一年就得10多万元,还有授课费、资料费、服装费等等,一年下来要七八十万,“我真担心走不远。”
学员也有这种担忧。退休工人龚顺梅,被公益课堂的学习氛围和周雄英的付出所感动,通过手机向周雄英转款2000元。像这样发红包的学员很多,周雄英都拒收了。
龚顺梅建议:“办公益课堂很费钱,不能只是周雄英一个人付出。我提议建一个公益课堂基金,有能力的人自愿支持一点,这样积少成多,公益课堂就能长久地办下去。”
一个目标引领全县协力
传承发展,已现千帆竞发喜人局面
10月17日上午,古塔小游园,三五成群的黄梅戏爱好者在此吹拉弹唱。76岁的何翠萍和姐妹们同唱《桂小姐选郞》片段,举手投足有板有眼。
黄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瞿雄鹏向记者介绍,2007年,黄梅县启动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将一些经典唱段列入幼儿园、小学、中学课本,也列为党校教学内容。通过集中教学,黄梅的招商干部每人至少会唱三段戏。去年,黄梅县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集中开展“全民学唱黄梅戏”活动,累计培训11000多人。如今,公益课堂再助力。相信过不了几年,黄梅戏故乡将再现“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的胜景。
扎根沃土才能旺盛生长
在黄梅戏的故乡黄梅县,一家民间剧团办起了公益课堂,邀请当地黄梅戏“大咖”免费教学黄梅唱腔和步法,吸引了从“50后”到“00后”的众多戏迷,展现了戏曲等非遗文化在群众中间的旺盛生命力。
非遗文化,深深植根于民间,由群众创造,又为群众所享用。过去,老百姓爱看戏,锣鼓一响、脚板就痒,家有喜事时邀请戏班子来热闹一番,演化为一种风俗习惯。许多民间艺术团拉着板车走街串巷,为老百姓带去欢乐和文化滋养。《女驸马》《天仙配》等经典剧目深入人心,这些旋律如同乡音般亲切,流淌在人们心间。非遗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凝结着群众的智慧与创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
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样的今天,戏曲的观众老化、分流的现象比较突出。咿呀的唱腔、老套的故事,对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年轻人来说,无法沉浸式投入,自然而然就与之产生了距离感。在一些地方,因民间参与热情低,非遗传承甚至出现了“政府喊、专家干,百姓看”的尴尬局面。一颗种子要发芽生长,就必须在土地上深深扎根。非遗文化只有扎根群众,才能汲取养分,绽放生命新枝,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扎根群众,就是让群众做主角。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的“长乐抬阁故事会”,就融入了古镇人的生活,让老百姓做主角。每逢元宵节全镇几乎家家参与、人人上阵,在外打工的、开店的都要赶回来参演,参演人数多达千余人,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观赏。扎根群众,不仅让地方文脉得以延续、文化品牌得以打响,同时也发挥着情感纽带的作用,将当地群众牢牢地凝聚在一起。
扎根群众,就是深入了解并满足群众的需求。非遗文化并非失去了市场,而是需要找到与群众需求相契合的点,创新表达与呈现方式,从而激发其新的活力和魅力。越剧演员陈丽君和李云霄带火的《新龙门客栈》,就是基于同名电影进行的全新改编,通过现代舞台布景和电影技巧的运用,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将戏曲、剪纸、陶艺等挪到大银幕上、融进爆款游戏中、嫁接到流行音乐里……近些年,非遗文化想尽办法走近群众,尤其是走进年轻群体当中,寻找破圈路径,投入当前的文化市场。
扎根群众这块沃土,非遗文化就能汲取营养,拥有更高的能见度和更旺盛的生命力,也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本文原文来自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