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自我知识:在知行关系中整合“自知”与“自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自我知识:在知行关系中整合“自知”与“自胜”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4A06JM700

在当代知识论与语言哲学研究中,自我知识、第一人称思想始终有独特地位。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知行关系视域下的当代西方自我知识理论研究”指出,所有自我知识理论都面对着“自知维度”与“自胜维度”的张力,而知行关系的视域提供了整合两大维度、化解理论张力的最佳方案。

自我知识向来是东西方哲学关注的重要议题。“自知”通常是值得称道的美德。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当代哲学更是将这一议题准确界定为对认知者的身心状态、品格特质、行为举止等的第一人称认识。这是一个知识论、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共同关注、交叠缠绕的研究领域。

“自知”与“自胜”的张力

“自知”追求纯粹的求真目标,要求自我知识合乎一般的认知价值和规范,这通常意味着对自我的局限性有着充分的客观认识。自我知识还有“自胜”的一面。不同于“自知”的是,它的目标并不是追求真理或客观知识,而是完善与成就自我,并且这种完善与提升有赖于对自我身心状态的第一人称认识。在自知的维度上,“我”所具有的各种身心特征都是“实际上”正处于的事实;因而自我知识与我们对世界的、他人的知识一样,都立足于充分的证据与经验归纳的程序。在自胜的维度上,自我知识更加彰显其作为第一人称认识的特殊性与独特价值。第一人称认识的本质并不在于反映自我“实际上”所处的事实,而是意味着对既往事实之“我”的超越;因而致力于“自胜”的自我知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验证据,而是对慎思问题的回答:我有理由相信什么、打算怎样做,决定了我将拥有的信念与意图。

自知维度与自胜维度都试图成为自我知识的单一内涵,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将自己的逻辑贯彻到底,都会成为对对方的否定。因而“自知与自胜的张力”就成为理解自我概念和自我知识理论的重要线索。从康德提出统觉性自我知识与内感觉自我知识的区分,到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辩证法,再到萨特对自我的实事性面向与超越性面向的概括,都是这一张力的具体表现。

总的说来,在当代哲学语境中,英美哲学家较为侧重于张力关系中的“自知”一端,强调自我知识与一般知识在价值和规范上的一致性。斯特劳森主张,统觉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排斥经验的身体性人格的同一性,相反地,第一人称代词始终要指称身体性人格。丹尼特则更是认为,大脑的信息处理遵从“多重草稿模型”,而并不存在一个统一处理信息的“我”,那不过是大脑的虚构。因此,自我与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认知地位上说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是完全对称的,此即自我知识的认知主义传统。

相较之下,受现象学、诠释学影响更大的欧陆哲学家则更侧重于自胜的维度,强调自我知识的特殊性:所知对象正是在第一人称的认识中被构成、被改变,这是一般知识所不具有的意义。利科认为,自我同一性仅仅是叙事的统一性,是对过往经历的各种事件作出某个特定的“情节编织”。扎哈维则主张,现象学立场会支持一种“最小自我”概念,它为叙事性自我概念奠基,是“对于一个沉浸于世界中的自身的觉知”。从这一传统出发,自我知识之所以有独特的价值,是因为主体对自身的第一人称认识并不外在于所知的对象,而就是所知对象的构成条件。此即自我知识的构成主义传统。

认知主义与构成主义的对立,形成了当代自我知识议题上的主要论争。两者分别立足于自知维度与自胜维度,致力于将对立面整合到自己这一端,从而化解这一张力,但两者都没有成功。这表明,自知与自胜的张力无法通过消除其中的一端而被消解。

知行关系的视域

中国哲学向来有“知行相须”的主张,而将“销知入行”和“销行入知”都视为需要加以避免的倾向。自我知识的自知维度与自胜维度之间也类似“知行相须”的关系。认知主义试图通过取消“自胜”的维度来消解两者之间的张力,属于“销行入知”;而构成主义则相反,试图将自知维度整合到自胜的维度上来,实质上是“销知入行”。所以,两种观点都不属于“知行关系的视域”,并没有真正化解自知与自胜的张力。

所谓“知行关系的视域”,首先是要求认知状态与广义的“行动”是一个连续体。“知”与“行”都要在这一连续体中得到规范和评价。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像传统知识论那样考虑一般知识的证成,认为能够提供证成的理由都只能是经验“证据”。因为,在知-行连续体中考虑知识的证成,就是承认某些关键的认识理由来自广义的行动理由。这并不是要用以行动目标导向的、审慎务实的理由来取代以求真目标导向的认识理由——那就走向了“销知入行”的极端;这只是说,能够提供知识证成的理由未必都是“证据”,存在某些非证据性的认识理由,它们产生于面向行动目标的审慎考虑。

自知维度与自胜维度之所以能够被整合,是因为自我知识同样立足于某些非证据性的认识理由。它们并不是所知对象的证据,并非来自对既定事实的求真考虑,而是着眼于完善与成就自我的务实考虑。传统知识论默认认识的理由独立于务实的行动理由,在“知行相分”的前提下,上述理由就不可能提供知识的证成。只有引入知行关系的视域,在知-行连续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理解为何基于“自胜”维度有可能证成第一人称的认识,从而能够与“自知”相整合,化解两者之间的张力。

这种整合首先意味着自我认知状态依赖于某些“日用而不知”的底层认知机制。那些普通人的意识经验不可通达的神经生理机制,是自我认知的“亚人格”层面。其中,知行关系视域体现为认知状态对元认知与预测活动的依赖关系。按照元认知理论,以情境线索为对象的认知感受可以自发地评估认知状态,直接调控认知过程。按照预测心智理论,大脑既在面向世界作出预测和主动推理,又在预测自身经受的体验,并尽可能减少预测误差。这些构成了人们在亚人格层面的“自我知识”:它们甚至不具有命题结构,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能被明确意识到,却是每个认知主体最基本的自我认知形态。

与认知主义和构成主义相比,元认知和预测心智的自我知识理论既非“销行入知”,又非“销知入行”。它们并不是试图取消“自知”与“自胜”的其中之一来化解两者的张力,而是表明对行动的务实考虑提供了认识的理由。对认知状态的评估与预测是一种“心理行动”,它的发生改变既有的自我事实,从而属于自胜的维度;但其调控的结果是认知状态更好地导向了求真的目标,从而又属于自知的维度。这两个维度便不再有任何张力,因为亚人格层面的自我认知机制恰恰是在自身的变迁与成就中认识自己。

如果说亚人格的整合是“在自胜中自知”,那么人格层面的整合可以说是“在自知中自胜”。人格层面意味着对自我有明确的意识且能够主动作出选择。例如,当“我”意识到某个具有否定力量的“他性”存在,“我”有可能选择持续对立下去,最终否定对方或者被对方否定。这是“胜人者有力”的一面,却并没有整合“自知”与“自胜”的维度,因为致力于否定“他性”的行动理由并未形成自我认识的理由。

人格层面上的自我进入知行关系的视域,就要求明辨哪些否定“他性”的行动理由能够转换为自我认识的理由。在麦克道尔看来,这就是超越自我与“他性”的对立,自我通过吸纳原本否定性的内容而获得了完善与提升。这意味着一种驾驭自我的智慧,是比一般知识更有价值的认知状态。这或许也诠释了老子所谓“自胜者强”的本义:自胜之“我”不是被动地等待外力的改变,而是主动自觉地求变求善,因而才是真正的强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