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应用落地与投资机遇
AI 技术应用落地与投资机遇
在当前AI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的突破,更要思考如何将这些技术落地应用,创造真正的商业价值。本文将从对AI在新时代的理解、应用现状、开源大模型优势、中美对比以及投资机会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
算力与成本的双重突破
AI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算力与成本的双重突破。算力的提升主要由美国引领,而成本的大幅降低则是中国在开源大模型浪潮中的重要贡献。
以往AI发展的叙事逻辑主要关注能力上限的突破,而不太关注成本问题。然而,开源大模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逻辑。它将成本拉低了90%,而不仅仅是30%-40%的小幅下降,这使得AI应用从"阳春白雪"真正走向"千家万户"。
虽然美国在AI基础创新方面仍然领先,但中国在应用落地和成本优化方面拥有巨大机会。中国企业"短平快、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在这一轮AI应用浪潮中将得到充分发挥。
从"为什么要用"到"为什么用不起来"
企业对AI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去年,大多数企业还在讨论"为什么要用AI",而今年讨论的焦点已经转向"为什么用不起来"。这种观念转变意义重大,表明企业已经认识到AI的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主要挑战包括:
- 算力瓶颈:高端GPU卡获取困难,成本高昂。虽然开源模型将成本拉低了90%,但自建大模型服务器的成本仍然很高。这也促使企业考虑使用国产算力,推动了国产算力市场的繁荣。
- 数据质量问题:许多传统企业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的清洗和整理工作至关重要,仅仅购买硬件并不能解决应用问题。
- 技术门槛:不同的AI应用有不同的技术门槛。训练定制模型的门槛最高,而构建知识库与大模型结合的方式相对门槛较低,后者允许企业将内部数据与大模型能力结合,使AI能够根据企业内部情况回答问题。
开源大模型:性能与成本的完美平衡
开源大模型的出现带来了几个关键优势:
- 性能与成本的平衡:性能达到顶级闭源模型的90-95%,但成本仅为5-10%。这种性价比使得更多企业能够负担得起AI应用。
- 开源透明:完全开源的策略(包括模型权重、源代码和技术论文)使企业可以自建模型,确保数据安全,不必担心数据泄露。开源分为多个层次:开源数据、开源模型权重、开源代码和开源论文,越完整的开源越能促进技术发展。
- 工程优化:虽然原始创新不多,但将已有概念优化到极致,并有效整合,使模型效果远超预期。这种工程能力恰恰是中国企业的强项。
- 传播策略:发布时机和方式的精心设计,可以让企业/产品迅速获得全球关注。相比之下,一些大厂的开源策略不够彻底,只开放参数而不开源代码和详细论文,学到的是"形"而非"神"。
中美AI能力对比:各有所长
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
- 美国:注重前沿创新方面的突破,不惜代价推进基础能力,追求能力的突破式探索。
- 中国:专注于成本优化和性价比,致力于让AI能力普惠大众。
在具体能力上:
- 美国在算力和算法方面领先
- 中国在数据处理和硬件供应链方面具有优势
- 人才方面,美国拥有更多顶尖人才,而中国在工程化和产品化人才方面更具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开始有更多高端人才考虑回国创业,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AI应用:从顾问到执行者
AI应用带来的效率提升往往远超预期。例如,在信息收集方面,传统方式可能需要两天时间,而使用AI Agent(实测manus.im体验)只需10分钟就能完成同样的工作,效率提升显著。
更重要的是,AI正在从单纯的顾问角色转变为执行者角色。过去的大语言模型主要是"语言进、语言出",像一个顾问提供建议,但难以执行具体任务。而现在的AI可以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多个步骤,并调用不同的模型或工具来完成各个步骤,最终交付完整结果。
这种能力使AI从单纯的对话助手转变为真正的任务执行者,大大扩展了其应用场景。
机器人领域:下一个投资热点
在AI大模型领域,竞争格局已经相对稳定,新进入者机会有限。但机器人领域仍存在巨大机会,可分为三类:
- 移动类机器人:专注于空间移动,如机器狗。技术已相对成熟,今年有望开始落地应用。
- 交互类机器人:关注机器人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和改造。这一领域技术难度更高,需要处理视觉、文字和动作等多模态数据,训练复杂度远高于语言模型。预计在工业领域2-3年内会有实际落地。
- 家务类机器人:面向家庭和养老等场景。这类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演示阶段,预计需要3-5年才能实现落地,更通用的产品可能需要5年以上。
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挑战在于,它必须尊重物理世界的规律,容错率要求更高。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在机器人领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安全性和准确性的要求更高。
AI时代的创业者:新特质与新机遇
AI时代对创业者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 技术理解能力:虽然AI工具降低了技术理解门槛,但创业者仍需具备基本的技术素养。好在现在可以借助AI工具来理解技术论文,降低了学习门槛。
- 产品打磨能力:将技术转化为优质产品的能力至关重要。中国有一批对产品极度执着的"匠人",这是宝贵的人才资源。
- 传播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讲好产品故事、设计有效传播路径同样重要。
- 融资能力:AI项目通常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创业者需要具备融资能力。
- 年轻化:当前AI创业的主力军是90后至00后,他们没有传统经验的负担,更容易接受新思维。如果回顾杭州"六小龙"的创始人,他们在创业时大多是80后至90后,现在投资未来7-10年可能发光发热的创业者,应该关注90后至00后。
投资机会总结
早期科技投资领域的机会主要集中在:
- 国产算力:国产GPU和算力解决方案有望在几年内实现性价比和性能的双重突破。
- 推理技术与模型:AI正从以训练为核心转向以推理为核心,这一领域机会丰富。
- 机器人应用:特别是工业,家庭和一些特殊场景(如养老)的应用。
- AI+Science (bio, material, chemical, etc)。
- 智能硬件:真正具备智能的硬件产品,而非简单的概念产品。
- 自动驾驶:新技术浪潮正推动自动驾驶加速落地。
总体而言,中国在AI应用落地和成本优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未来有望在产品化、普惠化方面取得更大成就。对于投资者来说,关注那些能够将AI技术与实际场景深度结合,并能带来显著效率提升的项目,将是把握这一轮AI浪潮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