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
秀才·举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秀才”、“举人”和“进士”是三个重要的称谓,它们不仅代表了读书人的不同层次,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本文将带你了解这些称谓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
“秀才”原指才华秀出的人,相当于现在的俊才、英才。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秀才”和“孝廉”成为地方官员举荐的两类人才。东汉光武帝时期,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秀才”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期,又改回“秀才”。隋朝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秀才”成为考中功名者的指称。到了唐朝,读书人统称“秀才”。宋代凡参加科举府试者,无论考中与否,都称为“秀才”。到了明清之际,科举名词“秀才”的意思才逐渐固定下来。这时的“秀才”有了一定门槛——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经过院试取得“生员”资格才可称为“秀才”。考中秀才,可谓十年寒窗取得初步成果。一是可接着考取举人,有望步入士大夫阶层;二是可以开设私塾从教;三是享有诸如免除赋税、徭役,可直接找县官提建议等特权。当然,秀才继续考取功名的竞争异常激烈,连年败北者,多不可数。
“举人”最早得名于汉代的察举制度,被举荐者称为举人。唐代凡报考进士科的考生均称举人。到了宋代,乡试考中者才可称“举人”。宋代举人只具有赴京会试的资格,但并无做官机会;而且,举人资格是一次性的,如在接下来的会试中没被录取,想参加下次科举,还得重新参加乡试,再次取得举人资格后方可参加会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在秋季,故又称秋闱。明清时代,“举人”含金量骤升,进退都比较从容。一、可参加京城会试,向进士出身冲刺,且举人资格终生有效。二、业已具备做官资格,一旦朝廷相关官职出缺,举人便可顶上。一般举人所任官职是知县或县级教育长官。《儒林外史》的范进,一旦中举,亲戚邻里都前来奉承,当地乡绅也来攀世交,就因为举人获得了做官的“正途出身”。但“举人”名额有限,乡试这一关不易通过,著名作家蒲松龄就一直未能跨过这道“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