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
产品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源于心理学家爱德华·德基和理查德·瑞安的研究,他们在《人类行为中的自决和内在动机》书中指出:人们有三种先天和普遍的心理需求,当这些需求被满足时,人们的内在动机会得到提升。这三种心理需求分别是“自主”、“胜任” 和“关联”。自我决定理论被广泛运用在教育、工作、运动保健等领域,在产品设计中也可以借鉴这个理论,从而协助用户提升使用产品的内在动机。
自主:让用户拥有选择权
自主意味着人们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也需要自己做选择。当人们能够自己做选择时,会产生更强的内在动机。这个观点被《内在动机》一书的作者德西通过实验论证过:同样是让两组学生来玩拼图,其中一组可以选择想要拼哪种拼图,并选择花多长时间来拼;对照组则没有选择权。实验结果正如预期一样:有选择权的学生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拼拼图。
让用户自己做选择,一方面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用户会感觉自己的被赋予了权力,从而得到激励。这个理论也意味着如果我们在产品设计中不影响使用效率的情况下,提供给用户选择,则会相应地增强用户的自我决定感,从而提升他们使用产品的内部动机;比如背单词软件通常会在刚开始的时候让我们选择要背的内容、顺序以及自己设定每天需要被多少个单词,在自己选择和设置目标后,我们通常会更加投入。这样的例子在产品设计中非常常见,也是实现个性化服务的一种基础手段,如一些听书软件可以让用户切换男声或者女声;一些资讯类软件通常进去时会让用户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支付宝也支持用户根据习惯在首页设置不同应用。
让用户选择自己想要或喜欢的东西,也需要让用户能够表达自己不喜欢什么东西,比如微信微信的朋友圈广告,用户可以对内容做出不感兴趣的设置。除了选择以外,用户还有主动表达和沟通的需求,当用户对产品中某个功能不满意时,如果不给用户提供表达的途径,他们通常会直接放弃使用产品,更激进一点的用户甚至会向周围的人传播产品的缺点和负面信息。市面上几乎大部分产品都设置有“帮助与反馈”或“问题反馈”的入口,哪怕一些简单的工具类产品也不例外;当然这种反馈还有一个更主要的目的是帮助产品设计者发现产品的缺陷和用户体验相关的问题。
胜任:让用户感受到能力
胜任是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二个心理需求。用户必须感觉自己具备获得“预期奖励”的策略和能力,才会产生内在动机去行动。同时,任务也不能过于简单,胜任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并不会让用户产生胜任感。当产品中需要用户去完成一个特定的目标或者任务时,胜任感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让挑战的难度恰好符合用户的能力能够增强他们的内在动机。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家韦恩·卡西欧等人也做过关于拼图的实验: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去完成拼图,其中一组无论他们做得如何,都给予正面反馈,比如“很好,你比大多数人都拼得快”;而另一组则不鼓励。实验结果比较具有戏剧性:表扬增强了男生的内在动机,却削弱了女生的内在动机。其原因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1970年代),女孩们往往对表扬感到过敏,会将实验中的表扬当作是一种控制,从而削弱了内在动机。
后来他们又重新做了一个对照实验,分别使用带控制性的正面反馈例如“达到预期”、“做了你该做的”和不带控制型的反馈比如“你做得很好”。结果表明,不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非控制性的表扬”会让每个人的兴趣和内在动机都处在较高水平。在教育类或游戏类产品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在答对题后会给与“答对了”以及愉悦的音效作为鼓励,即使答错了,也会给与“继续加油”的鼓励。此外,在学习或游戏结束后,产品还会告诉你的表现超过了97%的其他人,都是提升用户自信和胜任感的设计。
关联:让用户感受到连接
人们不仅仅需要胜任和自主,还需要在感受到胜任和自主的同时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即“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的需求”,这一点在产品中的体现则是当用户觉得别人能注意或关注到自己时,往往会产生更强的内部动机。除了社交产品以外,很多内容分享型的社区例如抖音、知乎和豆瓣平台等等,都会有关注、点赞和互动等相关的功能。
除了人与人、人与圈子之间的联结以外,人与产品本身也可以产生联结。在一些确实不具备社交属性的产品中,与产品产生联结,也能帮助用户提升内在动机。产生联结的核心是用户不希望被无视或者被孤立,产品中需要时时刻刻营造一种有温度的氛围,让用户感觉到自己使用产品的过程并不孤独,或者有一种“产品懂我”的感觉。例如:在用Switch健身环在家训练的时,里面的交互设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与产品的联结。
其中“健身环大冒险”游戏环节中的文案几乎每次都不一样,在开始时会跟你嘘寒问暖“这是你训练的第几天,感觉如何?”这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调节训练的强度。在训练过程中会有各种语言鼓励你坚持,提醒你“缓慢起身,别太着急”;或者,“喝点水补充水分”;又或是在完成一定量的训练后,系统也会自动问你:“是不是需要结束今天的训练,做做拉伸运动了”。提示恰到好处,预测到了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需求情况,整个使用产品的过程让我感觉自己有被足够关注到,也让我们与产品产生了联结,获得了很强的内在动机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