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式录像带里找寻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从老式录像带里找寻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在数字化时代,老式录像带逐渐被遗忘在角落,但它们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一位名叫颜波涛的"时光修复师",用6年时间帮助5000多名顾客转录了2万余盘录像带,让这些珍贵的影像重新焕发光彩。
压箱底的老式录像带储存着珍贵的影像,它们或是孩子的成长印记,或是父母结婚时的珍贵影像,或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或是弥足珍贵的试讲课堂,在那个磁带都是奢侈品的年代里,它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家里却早已没有设备能够"读"懂它,想要将回忆"留"在身边并不容易。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的播放设备不好找,而且价格不低。
走进颜波涛的工作室,一眼就能吸引人目光的6个显示屏和满屋子的录像带,瞬间就能让人感受到这个不到15平方米的房子不一般。操作台左右是各种型号的录像带采编机,大概有20余台。"为了便于读取和采集各种类型的录像带,仅配置各类读取广播级采编机和存储设备就花了十几万元。"颜波涛介绍道。
"其实老式录像带的载体是模拟信号,只要将它放入专业的播放设备里,再经过专业采集软件处理后,就能生成影音文件,从而永久不失真地保存下来。"颜波涛介绍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转录老式录像带,避免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损、损耗、衰减、失真。
来找颜波涛转录老式录像带的人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与日俱增,这项"小众"的业务其实已成了不少中老年人的"刚需",而来的人也把他称为"时光修复师"。
做下去的理由,无非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万余盘录像带,5000多名顾客……做"时光修复师"的这6年,颜波涛收到过很多的感谢,见证过数不尽的泪水。电脑的辐射,空气中随时会飘出来的霉菌磁粉,一个月近600盘的磁带采集量让他经常忙碌到凌晨。"干的时间久了,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找我的人也多,工作量确实很大。"对于主业是电脑维修的他来说,这并不是非要去做的生意。
为什么一坚持就是6年,颜波涛给出了两个字:热爱。不同于为了挣钱的流水线作业,他每天都会记录转刻录像带中遇到的让他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你看录像带里记录的路都走不利索的小孩子,可能就是站我面前要转录的中年人了,他会和我说起这些年的经历和走过的轨迹,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他的影响。"
为了尊重客户的隐私,除了顾客不在身边需要自己盯着转录之外,颜波涛大多数时候会在完成一些必要的操作后选择回避,由客户自己观看,或者和有意愿的顾客谈起录像带背后的故事。等结束后快速拉动进度条,让对方确认一下是否是自己想要转录的内容。
"从转录了这么多录像的经验来看,转录录像带的顾客是很安静的,他们往往不出声音,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等转录到最后十几分钟的时候,才会显露出兴奋的神情,甚至可以说是迫不及待。"颜波涛回忆。
打捞尘封在岁月里的青春记忆,录像带里尘封的影像是岁月留下的特殊"盲盒",在颜波涛的小红书和抖音里,动辄1000字左右的文字记录着众多关于录像带背后的故事。
一位已经70多岁的小学老师,带了好多上世纪90年代孩子们合唱比赛的录像,找到颜波涛转录,当时稚嫩的孩子们已经长大,她转录的视频发到朋友圈里,想让那时候的学生们再看看童年时的自己。
一位看上去七八十岁的老先生,带来了自己三十年前给老父亲庆祝生日时的录像带,影像分了好几个机位,把当时老人欣喜的表情和热闹的场景统统记录了下来,再看还是会想起那时老父亲的快乐。
一位中年男子,用录像带记录了小时候父亲醉酒后的各种丑态,有说的胡话,还有对母亲的打骂,他把这些场景录下来,想留存成以后父母离婚和自己不结婚生子的证据,但等到父亲去世,家中没有任何和父亲有关的照片后,他只能从录像带中窥得父亲的影子,当时的恨意也随着时间消解,录像带里不好的曾经变成了怀念父亲的方式。
还有数不清的文艺汇演、公开课、对着电脑拍摄的社会栏目……颜波涛回忆道,一个人带来的录像带数量少则一两盘,多则30余盘,最多的一个人拿来了260盘录像带。这些人里有人想听自己年轻时讲过的课,有人想再看一眼已故的亲人,有人想追忆自己的年少时光,有人想看看早已遗忘了内容的录像带里记录的是什么场景。
那些被录像带尘封的过往记录着早已被人们遗忘的时光,人生中的片段被截取翻新,那些过往伴随着幸福、欣喜、思念和眼泪卷土重来,也让作为旁观者的颜波涛心里五味杂陈。但并不是每个对岁月的探问都能有所回响,因为保存不当或者损伤严重,转录出来的视频里有的满是雪花点,声音也嘈杂不清。但除非真的面目全非无法挽救,大多数人仍然坚持要转录出来,"权当过去留给自己的一点念想。"
通过解锁尘封的光影,重现旧日时光,看过了孩子在父母去世之后带着录像带来追寻旧日影像的诸多遗憾,让颜波涛更加明白手头这个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做这个行当给我最深刻的感触就是觉得人生短暂,看似漫长的光阴一闪而过,一定要多花时间陪陪父母和家人。"
本文原文来自黄三角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