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工务段科技“硬核”助力防洪 密织安全防护网
石家庄工务段科技“硬核”助力防洪 密织安全防护网
“原来这就是石太线全貌,山川河流尽收眼底。”石家庄工务段阳泉桥梁车间主任颜岩望着眼前的3D建模激动的说。颜岩口中的3D建模,全称叫石太线航拍3D建模数据库,是该段2024年科技助力防洪的一项重要创新。
石家庄工务段管辖的石太线横越太行山脉,曲线多、坡度大,地势极为复杂,以往的防洪排查需要职工上山下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段不断丰富科学监控手段,成立了段级无人机检测队、为车间配备无人机。今年,他们首次使用3D模型对比分析技术,充分研判防洪风险,提高防洪检查效率和质量,全面提高技防能力。
该段充分利用无人机先后航拍200余次,对管内山体、高陡边坡、防洪地点、巡视瞭望困难地段等数据进行采集,采取“影像+数据”的方式,建立了石太线航拍3D建模数据库,并邀请地质专家进行专业地灾评估,对关键处所、重点地段进行标注、加密观察。
“有了3D建模,石太线尽在掌握中,我们可以结合地形地势、汇水区域、地表径流和周边环境,有针对性的研判风险等级、水害类型及规模,为后期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做出抢险决策提供技术支持。”该段主管防洪工程师孙国勇说。
3D建模只是该段科技助力防洪中的一部分,针对管内80%设备地处山区、地形复杂,为了实时掌握现场情况,该段对防洪隐患风险系数较高的地段进行研判,在19处防洪薄弱处所和检查困难地段安设视频监控,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监控,大大降低安全风险。
“我们采取两班倒的方式,每半个小时对19处视频监控处所环境进行检查,一旦监控区域发生泥石流、溜坍、落石等险情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从源头上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该段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主任张京介绍道。
同时,该段利用铁管通云空间、智能软件系统、手持终端机建立里防洪网格信息化管控平台,不仅能让职工随时随地查看防洪点等信息,还能自动生成出巡记录、值守记录、添乘记录、出巡到位情况等数据,为风险研判提供数据支撑。
该段走访石家庄、阳泉市气象台,达成细化气象预报和重大气象会商机制,将铁路线路走向标记到降水预报图上,每隔20km选取铁路车站站点进行精准化预报。该段也对管内58台雨量计开机试水,对11处线路障碍自动监测报警系统进行测试,对既有科技防洪手段进行更新和完善。
“科技‘硬核’助力防洪,让防洪变得更高效智能化,实现了防洪检查无死角、应急抢险更精准,面对严峻的防洪形势,我们应该加大科技防洪力度,筑牢防洪抗汛堤坝,为旅客安全织起一张严密的科技防护网。”该段主管防洪副段长李志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