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生病了,挂水好得快?正确认识输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生病了,挂水好得快?正确认识输液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16A069MG00


输液,这个我们常听到的词汇,是指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将大剂量注射液输入体内。也就是俗称的“打点滴”“打吊针”“吊水”“吊盐水”或“挂水”,别名之多就不难感受到大家对它深厚的情感和依赖。然而,正是这份情感和依赖,催生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吊瓶森林”景象。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状?输液究竟有哪些好处和坏处呢?

为什么大家会认为输液效果好

您是否也常听长辈们这样说:“头痛发热,实在受不了,那就去输个液吧,输完液立马就好了。”


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输液仿佛是一个既高效又万能的医疗手段。这种观点不仅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使得“输液效果好”这一观念在大家心中根深蒂固。在社交平台上,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声音:“ ‘打工人’哪有那么多时间来养病,输液既快速又高效,还不耽误工作。”

在传统观念与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输液这种看似高效迅速的治疗方式。

输液是否真的优于其他用药途径

输液是否真的优于其他给药途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到底有哪些用药途径。从专业的药学角度来看,给药途径确实多种多样,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经皮、黏膜和腔道给药等等。在我们平时的生活里,最常用到的还是口服,这种方式简单又方便。当然啦,今天所讲的主角输液也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说很熟悉。除此之外,经皮肤的贴膏和经黏膜的眼药水也很常见,但这两种方式大多只在用药局部发挥作用,很少用于全身治疗。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选药时最关心的就是哪种方式能让病好得快一些,哪种用起来更方便,还有哪种能减少些疼痛。从药物起效速度来看,输液直接将药物输注进体内,无疑是最快的,口服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确实会慢一两个小时。但对于日常的小病小痛,药物的起效速度并不会对疗效产生显著影响,只要选对了药,可以和输液达到同样的效果。

至于用药是否方便,口服药物只需一杯水,每天在家几分钟就可以自己搞定,而输液呢,需要去诊所或是医院,有时一挂就是好几个小时,对于“打工人”可以说是很不方便。再说给药过程的疼痛问题,口服是无痛给药,输液需要扎针,恐针、晕针的人数不胜数,小小的针头,大大的恐惧。所以,和口服给药相比,输液除了起效迅速,其他的方面都处于劣势。

输液更容易诱发不良反应

相比于口服药物可能会“噎着”,贴膏药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反应,输液造成的不良反应明显更多也更为严重。首先,输液属于有创操作,需要用针头将药物输入静脉血管中,对血管造成一定损伤不说,如果无菌操作不当,细菌可能趁虚而入诱发感染,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其次,输注速度过快、药物浓度较高的状态下,会不可避免地对血管产生物理、化学性的刺激,造成静脉输液部位的疼痛、肿胀,严重的会引起静脉炎、静脉内血栓[1]。

最后,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心肺功能不好的老年人,过多输入液体还会加重心脏负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输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提示在静脉输注药物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2]。2023年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给药占56.3%、口服给药占34.4%、其他给药途径占9.3%;注射给药中,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事件占比达到了91.1%[3]。

哪些情况下适合输液

上面提到了输液有这么多不好的地方,那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用得到输液呢?


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合理用药指南提倡“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4]。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这三种情况下才能紧急处理使用静脉输液[5]。可见,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输液并不是首要的选择,特别是一些普通感冒根本没有输液的必要。可能有人会说“狮子搏兔,尚需全力”,直接用最强最快的方式不是更好吗?但就像上文所述的一样,用药途径并没有谁强谁弱的绝对优势,只有明确病因,对症用药才是治疗的关键。

国家及各医疗机构相关政策

自2016年开始国家就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各省自治区逐步缩减门诊的规模,其中对门诊输液尤为重视。江苏省卫计委(现卫健委)率先发文,要求自2016年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2016年底前,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截至目前,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西、广东、山西、湖北、辽宁、海南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此外,还有不少地市以及医疗机构也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取消门诊输液,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输液并不一定会好得快,反而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只有明确病因,对症用药,才能真正地做到好得快。同时,我们也要摒弃以往对输液的错误观念,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共建健康中国。

参考文献

[1] 费轶博,邬声远,沈甫明,等.全胃肠外营养同时输注对药物体内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及相关不良事件[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20,29(1):74-77.

[2] 宋尧,李文灿.静脉输注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29(8):1358-1360+1369.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