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无锡大运河畔的新生:北塘大街段滨水空间改造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无锡大运河畔的新生:北塘大街段滨水空间改造记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co188.com/bbs/thread-10534429-1-1.html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北塘大街滨水空间改造项目,全长3.6公里,从2023年4月启动至2024年6月完成。该项目以"整治、覆绿、贯通、焕活、赋能"为设计策略,通过新建与更新并举的方式,打造了一个兼具文化传承与现代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

背景

2022年5月,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整治提升规划编制完成,提出了"整治、覆绿、贯通、焕活、赋能"逐步实施的设计策略。2023年,无锡市梁溪区启动了北塘大街段的滨水空间建设。项目全线长约3.6公里,起点位于北塘大街接官亭弄处,终点至规划建设中的北尖公园,为连接北尖公园与环城古运河公园带的滨水绿廊。


穿城而过的大运河


融入城市生活的滨水空间


不同时空元素的对话

更新与新建

3.6公里区段内北段(山北大桥-凤翔大桥)除少量码头设施遗存外基本无建设内容,可以视为新建,南段(凤翔大桥-江尖大桥)已有景观设施、绿化较多,只能以局部更新的策略来进行提升。两段不同城区建设现状给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全段现状空间较窄,除几处放大空间外,基本为10米宽的线性滨水空间,对于实现连续、舒适、便捷的慢行系统形成较大挑战。


京杭大运河与环城古运河


现状空间


贯通连续的慢行系统


更新与新建并存

文化与活力

虽然现状"景点"较多,但空间和功能都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市民对滨河活动更广泛的诉求,对周边社区居民也缺少吸引力。所以,改变"只有文化景点、没有活力设施"的现状,是本项目的重要任务。


注入更多活力的滨水空间


具有吸引力与辨识度的节点

城市与记忆

如何趁此慢行道贯通和防汛达标工程的机会,结合现状人文景点及水利遗存,重新打造运河滨水空间的新IP,重塑大运河新的城市记忆,是本项目希望能够展现的美好愿景。


保留历史遗存的滨水空间


原址重生的码头吊机艺术装置

亲水看水的策略

靠近水——综合慢行道的思考:受限于原有驳岸情况,现状的步道并未完全临水设置,本次更新综合慢行道首选靠近水岸设置,尽可能的增强亲水感受。


慢行道靠近水域设置


更新后的慢行道


滨水岸线

看见水——防汛墙的思考:根据防汛达标的要求,局部驳岸需要加高或新增。为了更好的亲水看水,达标驳岸运用"退"和"透"的策略,结合现状情况,尽可能开放看水视线,减少实体防汛墙的负面景观影响。


"透"——玻璃防汛结构的应用+透光实体驳岸的应用


"退"——退出来的亲水空间

远望水——向高处看风景:人都喜欢向远处看,为了满足远眺风景的期望,在设计中有意提供了多个"登高远眺"的小场地或构筑,出乎预料地受到了参与者的喜欢。


在码头吊机平台上看山拍照


落日余晖下享受水岸宁静时光


小朋友也喜欢在高处看风景

无断点——有限空间内的贯通:市政水利建筑节点处,临水有效通行宽度仅1.1米。设计将步道抬升至防汛墙顶,利用防汛墙自身0.5米的厚度,拓展可通行宽度,确保滨水步行空间的舒适度。


互动文化翻板墙

城市记忆的重塑

码头故事

无锡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码头城市",曾经遍及运河两岸的码头成为亮丽的风景线,也形成了特色的码头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大部分码头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仅留下了一座座废弃的吊机承台见证着这段历史。


以吊机承台为基础的立体空间


由生产型向生活型转变的码头


码头改造概念


夏夜大台阶上的市民


丰富岸线的竖向空间层次


承台的不同使用方式

水利枢纽

江尖水利枢纽是无锡市运东大包围的八大控制建筑物之一,整个枢纽平面设计上利用右岸泵站进、出水渠水面上方空间进行绿化造景,与右岸景观带融为一体。原设计平面造型设计成"鱼"的形状,左岸岸边布置一座圆筒形建筑,取名为"天下粮仓",延续着"米市"文化的历史。设计上除满足综合慢行道贯通外,尽可能开放所有空间,并植入相应文化景观功能。


更新前后对比


保留的水利设施机理

林下博物馆

枢纽南部开放林下空间,形成可进入式的休闲广场,并将变电箱的围挡营造成为水利设施建设展示墙,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微型博物馆。


开放的林下博物馆与水利设施相结合


展示空间


坐具与地雕

水上漫步道

水利枢纽北侧原生植被较好,更新主要以慢行道贯通为主。同时将原有水上平台一并结合考虑,形成水利枢纽侧新的水上蓝色漫步道,平台处可以近看运河、远观惠山,变成了新的打卡点。


旧有平台转变为新的打卡点


水上蓝色漫步道

人文典故的延续

服务设施更新

在本项目中保留若干传统景点设施,在设计中体现两个设计策略:一是新增防汛设施不影响原有亲水观水体验;二是因地制宜的增设休闲服务功能。


结合已有构筑增设服务驿站


新增透空式防汛墙并未减弱原有的亲水体验


局部结合防汛墙新增滨水吧台等休闲设施

文化标识展示

清代无锡大运河沿岸形成"八段米市",成为中国四大米市之首,也是运河中最大的米市。其中大部分米行分布在三里桥、北塘一带,始终是无锡粮食商业最繁华地段。所以"米"的元素至终贯穿全项目。


融入"米"主题的步道

同时,大运河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一批光耀千秋的历史名人。挖掘梳理运河沿线的诗词歌赋、历史事件、文化遗迹、乡风民俗、行政制度等素材,作为重要的人文展示内容。本项目通过多样化的标牌进行了解说和展示。


人文典故的讲述

城市友好的营建

全龄友好

从全龄友好的视角展开空间设计及功能布置,准确把握各年龄群体的日常需求与空间使用状态,使所有来到基地的人群,均能享受友好、健康、多元的滨水环境与服务。本项目根据现状条件设置了四处儿童及健身场地。


各种年龄段的使用者

码头乐园

现状一处长约100米的顺岸装卸小码头,利用码头地坪,退防汛墙、扩活动场,改造为融亲子、健身、休憩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码头乐园。


老码头平台上以圆管串联游乐与健身器械

滨水健身广场与儿童游乐

在中段较窄的线性空间内,尽可能保留并新设小型的健身和儿童空间。


局部保留的健身场地


9个小玩具


以米为主题的儿童游玩场地

米宝乐园

林下博物馆南侧在原有大树之间,插入一个儿童主题乐园,依旧结合原有水利设施"鱼米之乡""米市"的文化概念,以"三个米粒"为概念,组织各项游乐设施,形成极具吸引力的儿童天地。


大白米粒的游乐设施


运河边最具吸引力的儿童乐园


亲和友好的姿态提振了滨水空间的吸引力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不只是功能与规范,更在于对使用者的尊重、理解与关爱,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感受与需求,使设计更有趣、更具亲和力和温暖感。


无障碍通道全线贯通


对行走不便者的尊重与关怀,使设计更有温度

结语

历史上,运河的改线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造就了新的城市肌理。项目位于无锡北塘段的古运河和如今大运河的并线处,见证了这一时空的转换与变迁。设计针对城市道路与河道驳岸狭长线型地带,与滨水空间的吸引力,重新建立起大运河与民众的记忆与情感连接。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大运河无锡北塘大街段
工程名称:"两河"整治北塘大街(接官亭-北尖段)紧急建设工程
项目类型:滨水公共空间/城市更新
项目地点:无锡市梁溪区
项目规模:岸线长度3.6公里
完成时间:2023.04~2024.06
项目主持:杨晓青(上海大观)
项目主创:鲍鲁泉(泽柏景观)
项目经理:彭晓凯(泽柏景观)
方案团队:王骏杰、张先之、吕文瑛、尚倩云(上海大观);吴永清、金磊、闫昊桦、陆红(泽柏景观)
施工团队:张向阳、李宗海、杜娟丽、许文芳、孙杰、张燕飞、潘尔超、邹敏(聚隆景观)
堤防设计:上海上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连博、李锐、赵楠、夏清、高宇航
标识顾问:萬邦智合(上海)设计咨询事务所,陈建、孙俊杰、杨帆、杨超
照明顾问:上海徽之度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无锡市梁溪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无锡文旅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雕塑深化单位:无锡工匠雕塑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儿童游乐设备:武汉天蔚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栏杆设计单位:烟台市海跃龙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透光混凝土:武汉派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摄影师:金笑辉

本文原文来自青年建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