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2工作法” 打造应急治理“韧性社区”
“12342工作法” 打造应急治理“韧性社区”
为强化昆明火车站周边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力量,推动街道风险治理现代化,夯实国家安全管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太和街道以永胜路社区作为试点,以提升组织韧性、设施韧性、制度韧性、技术韧性、主体韧性为抓手,探索形成“1个引领+2个机制+3个平台+4圈服务+2项活动”的“12342”工作法,实现社区应急治理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推进打造“韧性社区”。
突出党建引领 织牢平安“防护网”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全面构筑“社区党委→辖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居民党员”的五级党组织应急网络。让党的组织领导从社区延伸到小区、楼栋、单元,成为居民群众身边的“主心骨”。构建党委领导下的社区综合应急治理体系,细化社区党委、大党委成员单位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居民党员等在应急治理中的职责分工与合作机制,激发社区应急自治能力,风险发生时做到分工明晰、反应迅速、协调联动、高效应对。二是通过发挥“大党委”引领作用,协调昆明站及站区综管办在火车站北广场建设集国安、普法、志愿服务为一体的“三点一线”宣传点,进一步加强国安宣传及辐射作用,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健全两个机制 耕好应急“责任田”
一是树立“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治理理念。建立“问题发现+定期研判”机制,实行网格“月例会”制度,由网格长召集专兼职网格员、物委会成员、片区民警、城管队员、居民代表和共建单位代表等,定期收集并会商研判网格内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建立“清单+闭环”机制,按照“收集问题—下情上传—上统下分—风险共研—问题共处—动态监管”的工作闭环,健全网格应急服务管理体系,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风险不外溢”。二是制定多样化应急预案,加强常态化应急演练。立足社区实际,制定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应急预案,并对预案进行动态评估调整。常态化开展针对火灾、洪涝、地震等灾害的应急演练,每次演练做好总结评估,及时发现预案和演练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预案、提升社区应急处突能力。
建好三个平台 精准把控“风险关”
一是精准使用“书记吹哨,部门报到”平台。对网格内急难愁盼事项,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形成网格问题“主体分办、协同共办、定期反馈”的应急治理模式。二是巧妙使用“智慧安防”监控平台。让“智慧安防”项目安装的78个高清摄像头,成为24个无人管理小区的“电子哨兵”,让“苗头性”风险隐患及时被发现,从而缩短应急处置时间,让风险因素处在最早,控在最小。三是高效使用“四中心融合”平台。在用好用实“四中心”的基础上,探索形成“党建引领+三工联动(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义工)调解+服务”模式,以承担特殊群体的社会工作与服务为出发点,以排查化解辖区各类风险隐患、矛盾纠纷为落脚点,实现“摸排→了解→研判→处理”辖区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构建四圈堡垒 兜实韧性“大底盘”
一是构建应急功能圈。理清辖区资源,建立资源清单,统筹盘活社区内的广场、公园、学校等可用资源,为实现人群疏散、物资集运、隔离治疗等应急功能奠定基础。截止目前,与辖区医院、学校、公安局相融合的方式挖掘应急避难场所5处,建成微型消防站15个,在永胜路建成警网融合工作站1个,在火车站北广场建成应急志愿服务站点1个。二是整合物资供给圈。打通居民自筹、物业投入、社会捐赠等应急物资来源渠道,保障物资储备充足。通过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医院、诊所、超市、农贸市场、宾馆酒店等10余个服务平台,精心打造15分钟生活便利圈,推进居民生活服务便利化的同时,提升应急保障服务能力。三是扩充应急队伍巡防圈。有效整合社区骨干力量,组建一支由社区人员、物业人员、社区医生、志愿者、居民等组成的社区应急治理队伍。同步发挥红袖标队伍的治安巡防员、纠纷调解员、安全宣传员的“四员”作用,按照可疑人员必查、重点场所必巡、安全隐患必排、紧急情况必报的“五必巡”工作法,常态化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四是拓展信息收集圈。常态化开展巡查收集信息,及时清理小区及楼栋走廊通道内的障碍物,规范小区车辆停放,确保应急公共空间、防灾安全通道畅通。注重对“无物业、无安保、无封闭”的“三无”小区等薄弱点的延伸覆盖,对消防、防汛等专用设备和电、燃气等设施做好日常维护管理。
开展两项活动 锻造应急“精钢骨”
一是通过微信群、科普手册、国家安全宣传长廊、法治宣传长廊、社区文体活动等加强宣传引导,培育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居民以社区群体成员的身份参与社区应急治理的主动意识和行动自觉。二是开展知识技能培训。构建常态化的社区风险防控知识、技能培训机制,定期举办应急知识讲座,组织应急演练,通过实操演练提升居民的应急处置能力。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