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现实观:穿透资本主义表象的利刃
《资本论》现实观:穿透资本主义表象的利刃
只有立足于《资本论》的现实观,不断深化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回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新表象、新外观,在百年变局中持续掌握历史主动。
不断面对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关切,因而现实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面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层展开,从抽象到具体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层次结构,形成了区别于既往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独特现实观。《资本论》的现实观表明,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应当明确其本质维度与表象层次,把握从本质到表象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只有立足于《资本论》的现实观,不断深化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回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新表象、新外观,在百年变局中持续掌握历史主动。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是具有本质与表象层次的复杂结构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复杂性、结构性是《资本论》现实观的关键内涵。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以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为其本质性内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是,商品作为使用价值的“物质内容”被生产出来的同时,其作为价值的“社会形式”也同时被生产出来,并且以交换和价值增殖为导向的社会形式规定、支配着物质内容的生产。在《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特性被表述为价值增殖过程支配劳动过程的物象化机制,这种二重性的生产方式就是社会现实运动发展的本质维度或底层逻辑,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同样具有各种表象和表现形式。
除了由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自由、平等和所有权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表象”,马克思还专门揭示、批判了三位一体公式等收入分配领域的“经济表象”。没有表象层次或外显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内核就得不到展开和实现,社会现实因而也就是片面、偏狭的。《资本论》之所以精确、全面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再现和批判,正是因为马克思不仅抽丝剥茧地把握住了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矛盾,及其所规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在从简单生产过程到社会资本流通、再生产与分配的总过程叙事中不断综合了各种表象层次,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科学再现。用马克思的话说,现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的结构性统一体,只有“既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同时“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是“本质”与“表象”之间相互决定、转化的具体总体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本质-表象的简单区分和抽象,而是在坚持揭除各种表象、假象对现实本质的遮蔽,并在理论上呈现出社会现实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呈现出了本质与表象、内核与外显之间的转化和综合机制。马克思虽然致力于不断从纷繁的社会表象、各种假象中探寻并把握社会现实与历史的“本质”,但这种探寻和把握决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知性的“抽象”过程。《资本论》的分析过程并不只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简化、还原为单一或朴素的“本质规定”的过程,而是一种“抽象还原”与“具体综合”相统一的科学再现过程。这就是说,马克思的批判虽然穿透了各种宗教、哲学-意识形态的观念表象,穿越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所有权的政治表象,也超越了表现为鲁滨逊式的需要主体设定、等价交换原则以及财富(收入)的各种“乍一看来”的合理化分配形式,最终把握了社会现实的“内在联系”或“根本矛盾”——资本增殖的剥削本质和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却并没有将这一系列被揭示、被批判的表象层次排斥于现实之具体总体之外,而是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式呈现了一个总体的现实结构。正如阿尔都塞所指出的,“马克思所研究的现实就不再表现为具有两个层次即内在和外在的现实,因为内在等同于纯本质,外在等同于现象”。马克思实际上“摆脱了纯粹本质和非纯粹现象之间的经验主义区别。我们抛弃了关于纯粹性的经验主义观念……这种说法本身就取消了内在和外在的区别并用概念和现实的区别,或者说(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的区别取而代之。”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一种对社会现实的综合的、科学的认识论,并不仅仅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不同领域或规定性的深刻程度进行机械的分层和加总,而是通过揭示出现实本身、现实的概念范畴与思维过程之间的根本性差异,并将认识现实的思维过程理解为一种现实本身在思维中发生的再现-再生产过程,从而将思维过程也纳入了现实的总体结构之中。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思维过程本身就是受一定的社会条件——现实本身的状况所规定的,这就在根本上规避了以传统的主体-对象的认识方式去认识和把握现实所不断遭遇的独断论或怀疑论桎梏。简而言之,社会现实虽然具有客观实在性,却也不是隔绝于思维之外的纯粹对象性领域或广延存在,对现实的认识也不是高悬于现实本身之上的纯粹思维活动。对现实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恰恰就是让作为内在联系与外部表现形式、本质与非本质之统一体的客观现实结构以理论的形式科学地再生产出现实本身的种种要素和规定,让社会现实在“人类社会”或“世界历史”的尺度上既凸显其核心症候,又铺展其结构总体。能够看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认识方法不是一种纯粹经验论的方法,这种超越本质-表象之二元分立的社会现实认识论使得《资本论》的现实观具有着把握社会现实运动发展之整体的深刻洞见。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具有特殊的历史规定性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本质与表象之间决定、转化的结构特性表明,这种复杂的矛盾运动机制具有着特殊的时代方位与历史规定性。在生产过程二重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现实的本质规定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呈现出本质和表象不断联系、转化的自我再生产机制,这种再生产机制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定结构。《资本论》的现实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式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作为一种特殊的现实结构,不能被划归为某种黑格尔式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目的。但与此同时,具有特殊历史规定性的社会现实并不是某种具有“永恒性”的社会形态或历史的“终结”,而只是阶段性的“定位”和“定向”,其在更加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或规律。只有呈现出“现实具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结构,才能够科学地对其中异化的社会关系和现实要素进行批判,并通过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和演化呈现出人类历史的前景。“必须从这一特殊现实出发,才能思考哲学事变的可能性本身。”从根本上说,《资本论》中的现实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呈现出了一种社会分析和批判的阶段性或结构性特征,这种特定化的理论特质恰恰奠定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话语,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书写奠定了现实基础。
《资本论》的现实观体现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具体化、特定化定向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本质-表象的层次结构是对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生产性本质与流通分配表象、政治与意识形态表象之间决定、转化的结构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语境中支撑、拓展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如果说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客观属性和运动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提炼,那么《资本论》的现实观就可以被视作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特定性再现。需要明确的是,如果马克思没有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特殊结构属性,也就是把经济领域从政治领域中分化出来、使基于雇佣劳动和剥削的商品生产和资本增殖成为社会现实的决定性环节,那么对既往社会形态的回溯与界划、对未来社会形态的预见与展望就都无从实现。可以说,表现为本质-表象的复杂结构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恰恰是一种蕴含着普遍性的特殊性。《资本论》的现实观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结构性开解,实际上实现了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特别是“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完善和证成,将以具体的现代社会现实内涵丰富了对人类社会的结构性分析视域,从而更加科学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预见了资本主义的方向和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诸种发展形式表明,《资本论》的现实观仍然具有鲜活的理论生命力。尽管资本主义由于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条件加持,在资本全球扩张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数字资本主义、平台资本主义、技术封建主义、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帝国主义等一系列新形式、新外观,但其仍然是由价值增殖过程支配劳动过程、社会形式支配物质内容的资本主义本质内核所规定的各种转化、表现形式,仍然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本质-表象的层次结构。依据《资本论》的现实观分析当代社会现实的本质规定与表象形式、呈现社会现实的总体结构,不仅能够以新时代新问题激活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同样能够在百年变局中科学把握时代的矛盾症候,预见人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