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带有一个“导”字!弹道导弹,制导火箭弹,究竟有什么区别?
都带有一个“导”字!弹道导弹,制导火箭弹,究竟有什么区别?
近日,一款射程500公里的新型陆军战术导弹引发关注。这款由远程火箭炮发射的弹道导弹,弹径达750毫米,不仅能够与新型370毫米箱式远火共架发射,其主要性能甚至超过了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这一突破性进展,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弹道导弹和制导火箭弹区别的讨论。
弹道导弹和制导火箭弹,虽然都带有“导”字,但它们之间存在本质区别。用一句话总结,就在于有没有姿态稳定装置(非常贵),有这个装置就是导弹,没有就是制导火箭弹。
弹道导弹需要进行非常精确的姿态稳定,而且是全程全时制导,从发射开始,弹道导弹就始终在制导系统控制下飞行。因此需要使用航天级的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贵的没朋友了。
而制导火箭弹不需要进行全程全时的姿态稳定,主要是按初始弹道飞行,只进行间断的几次修正,在弹道飞行的中间几个设定好的节点进行纠偏,控制一下飞行轨迹就完事,剩下大部分时间还以初始弹道飞行,因此控制系统比较简单,造价便宜。
例如俄罗斯的新龙卷风300制导火箭弹,只需在主动段修正数次,累计2.5秒,就可以取得相当理想的精度效果。
有人问,远程制导火箭弹在弹道中间修正数次,那么末端精度有几十米就不错了。东方大国那种CEP5米以内的精度,一击必杀的远火,是怎么做到的。
有两个方法,一是在弹道末端进行卫星定位制导,可以让火箭弹的末端精度提高到10米左右的水平。
二是进行激光照射,利用前方目指侦察无人机,或地面照射,使用半主动激光制导,1米级的精度也能达到,甚至能打击机动目标。
但即使发挥出如此厉害的末端精度,制导火箭弹还不能成为导弹,因为远程火箭炮在发射时还需要进行精密测地和瞄准,获得比较精准的初始弹道。而且弹道末端不能距离目标的偏差太大,不然制导系统也没法把偏离过远的火箭弹“拽”回理想弹道。制导火箭弹的末端精度是通过卫星制导系统来完成的,其弹道飞行段的控制还是很短暂的间断修正,并非导弹的全程制导。
不过,制导火箭弹的发展非常快,目前的先进制导火箭弹的精度性能已经跟最好的弹道导弹没有太多区别。弹道导弹只是在射程、战斗部威力和突防性能上有一些优势。
在未来,以可共架发射的大口径远程制导火箭弹为基础的远火武器系统,彻底取代短程弹道导弹,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