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多用途战斗舰”谋求打造海上“全能选手”
新加坡“多用途战斗舰”谋求打造海上“全能选手”
新加坡海军首艘“多用途战斗舰”近日在新加坡科技工程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该型舰被新加坡媒体誉为“集导弹护卫舰、无人机母舰和两栖登陆舰功能于一身的全能型战斗舰”,将于2028年开始服役,替换目前服役的胜利级护卫舰。
图①:新加坡“多用途战斗舰”是在“先锋130”多功能战斗舰(概念图)基础上改进而来。
图②:“先锋130”多功能战斗舰的集成式先进战斗系统(模型图)。
图③:“先锋130”多功能战斗舰舰艉下层甲板的双艉斜坡(模型图)。
根据近年来新加坡联合瑞典、丹麦进行的多用途护卫舰论证资料,及新加坡科技工程造船厂前期发布的相关资料,可以推定“多用途战斗舰”的设计理念、主要特点和基本战技性能。
其一,强调攻防一体的均衡作战能力。“多用途战斗舰”是在新加坡科技工程造船厂的“先锋130”多功能战斗舰的设计基础上改进而来,舰长不少于130米,排水量5000吨至8000吨。舰体采用模块化设计,设有多个承载能力较强的内外部载荷区,舰艉的双层甲板上设有机库、泛水坞舱和可释放小艇的双艉斜坡。该舰采用先进电力推动系统,航速不小于25节,15节巡航速度下,航程不小于1.1万千米。舰上装有集成式先进战斗系统和反潜战系统等,其中,“海火”相控阵雷达具备远程3D监视、地平线搜索、海空监视和火力控制功能,可以同时检测、跟踪300千米范围内的800多个目标,对远程中高空目标的搜索距离达500千米。目前已经明确的舰载武器系统突出对空防御和对海攻击作战,包括76毫米速射隐身舰炮、新一代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紫苑”-30防空导弹和“蓝矛”反舰导弹等,射程从40千米到290千米不等。另外,该舰的声呐和鱼雷等武器系统尚未公布。
其二,明确数字化、智能化设计。新加坡科技工程造船厂的“先锋130”多功能战斗舰采用的态势感知、数据管理等智能技术,将被“多用途战斗舰”继承。同时,新加坡国防科技局与瑞典萨博公司达成协议,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方面进行合作,提升“多用途战斗舰”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得益于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该舰舰员仅80人。
突出无人自主作战平台功能。据新加坡新任海军总长屈坚文介绍,“多用途战斗舰”的设计融入了“母舰”概念,支持包括无人机、无人水面艇、无人潜航器和智能水雷等多种无人系统操作,大幅提升该舰在更大海域范围内的态势感知、威慑和攻防能力。新加坡科技工程造船厂也表示,该型舰将采用自动化系统,以搭载尽可能多的无人机、无人水面艇和无人潜航器等,如新加坡从以色列购买的“轨道飞行器-4”近距无人机、自研水下潜航机器人等,遂行无人自主作战行动。
近年来,与新加坡“多用途战斗舰”类似的大型护卫舰在世界海军装备舞台上频频亮相。这种护卫舰不仅吨位增大,作战功能也呈现出“跨界”发展的趋势。例如,新加坡海军的独立级濒海任务舰,仿照瑞典“维斯比”号轻型护卫舰设计,采用上下两层甲板,上层甲板可起降直升机、无人机,下层甲板可停放充气船、无人艇等,还能换装反舰导弹、反潜扫雷等模块,实现“一舰多用”。
采用类似设计的,还有丹麦海军的阿布萨隆级多用途支援舰和伊万·休特菲尔德级多用途护卫舰。阿布萨隆级多用途支援舰的满载排水量约6500吨,兼有护卫舰与两栖船坞登陆舰功能。舰上除装备常规舰载武器系统,执行防空作战任务外,专门设置了占全舰总长近三分之二的双层甲板,用于搭载两栖登陆作战人员与装备。
“多用途战斗舰”是新加坡综合考量同类舰艇性能和作战运用后,对原型舰进行针对性改造升级的结果。该舰在保持大型护卫舰作战功能的同时,具有单舰实施营以上规模兵力立体垂直登陆作战能力。这对于新加坡海军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未来,该舰既可用于专属经济区管控巡航、海上联合执法、人道主义救援等多样化任务,还可实施联合岛礁封控、两栖登陆和海上攻防等高烈度作战行动。
“多用途战斗舰”更重要的使命,是推动新加坡海上作战力量升级换代。据报道,新加坡海军希望到2030年完成海上主战平台的升级换代,为此投资近70亿美元用于联合多任务舰、全能型战斗舰和新型无敌级潜艇发展计划。
未来,“多用途战斗舰”将成为新加坡海上编队中集防空反导、反舰平台和两栖进攻为一体的作战力量,与无敌级潜艇及联合多任务舰一起打造海上立体作战体系。这一作战体系一旦投入使用,将使新加坡海军具备一定的远海进攻作战能力。由此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值得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