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赵光义真的弑兄自立?史书记载隐含真相
烛影斧声,赵光义真的弑兄自立?史书记载隐含真相
历史上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一直被人们所诟病,976年赵匡胤突然在夜间暴毙离世,第二天赵光义就登上了皇位,甚至立刻改了年号,他的弟弟和侄子也相继离世。
976年10月19日的那个深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宋太祖赵匡胤在饮宴后突然驾崩,其弟赵光义又在次日即位为帝?这一突发事件中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宋太宗赵光义登基的真相
根据史籍《续湘山野录》的记载,当晚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二人在宫中对饮,帷幕之外的众臣只能隐约看到烛影摇曳,两人面对面讨论国家大计。
赵光义起身又坐数次,似乎受了责备,饮宴结束后,赵匡胤戳着窗外厚厚的积雪,面向赵光义说了句"好好干"随后就寝,到了五更时分便已驾崩。
而赵光义那晚却留宿宫禁,次日一早便接收遗诏登基为帝,种种迹象似乎都在昭示,赵光义是通过弑杀兄长而篡位的。
北宋著名学者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却有不同记载:赵匡胤驾崩之时,赵光义根本不在场,而是在城外的府邸。
得知噩耗的宋后立即派遣太监召赵光义入宫,宋后见到赵光义也直呼其为"官家",似已默认其将要继位。
究竟那个深夜发生了什么?赵匡胤的死究竟是突发疾病还是他弟的毒手?
其实在这之前赵匡胤曾找来方士问自己的寿数,方士说只有当晚天气晴朗才可多活十二年,否则不久人世。
那天赵匡胤见天初晴后突然阴霾心中大悲,也许正是想交代后事才召弟入宫。
赵匡胤很可能在生前已确立赵光义为继承人并作好安排,其突然驾崩也仅是命运无常,赵光义最终得以继位,并非篡夺,而是遗命使然。
不过中间也许有猫腻,因为赵光义在即位后确实做的很多事情让人感觉疑点重重。
赵光义即位的三大疑点
第一点,赵光义所说的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
所谓金匮之盟,就是赵匡胤在母亲杜太后面前承诺,自己死后由赵光义继位,然后再传给三弟弟赵匡美,最后传给自己的儿子。
这份盟书藏在金匮之中,然而这份盟书的真实性值得质疑。如果它真实存在,赵光义登基时就应该拿出来以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赵光义直到6年后,在承受质疑时才提出这份盟书,这就很可疑了。
据记载提出这份盟书的时候,赵匡胤才39岁当时赵匡胤身体非常好,经常亲自领兵出征,杜太后如何能预见到赵匡胤会早逝呢?
而且当时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已经10岁,能够继承大统,不存在周世宗那样传给幼子的危险,所以杜太后根本不需要写下这样的盟书。
有人认为所谓的金匮之盟实际上是宰相赵普6年后捏造的,赵普本是赵匡胤的心腹,赵光义登基后地位下降,遭到群臣的怀疑和排挤。
为重新获得信任赵普便捏造了这份盟书,为的就是能让赵光义名正言顺地继位,这份盟书的来历着实莫名其妙令人生疑。
第二点,赵匡胤死前的种种反常的迹象 。
赵匡胤在去世前,让长子赵德昭接待外宾,还亲自带赵光义跟着自己西巡洛阳,这完全打破了赵匡胤的惯例,让赵光义感到自己逐渐被哥哥架空。
另外赵匡胤还让自己的心腹沈义伦和王仁赡管理开封城,这更使原本认为皇权在手的赵光义产生被夺权的危机感。
赵匡胤突然死去的时间点正值其减弱赵光义权力之时,继承人问题正值变革之际,因此在赵匡胤突然死去后,人们不免对赵光义产生猜疑。
第三点,赵匡胤死后,自己这一脉的后人纷纷被杀,连自己的三弟也没能逃过一劫。
赵光义登基后,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赵匡美,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相继非命。赵光义为了皇位,铲除了所有可能的竞争者。
其子赵元佐因此继位无忧,所有这一系列清洗异己的行为,都让人更加怀疑这是赵光义为了稳固地位而进行的灭口和篡权。
这场权力交接是否如赵光义所称那般名正言顺,实在是让人怀疑。
赵匡胤的决策让人看不懂
赵匡胤出生于五代十国这个充满争斗和内乱的年代,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更替,南方还出现了十国并立的局面。
这些短命政权无一例外都是因内斗导致的灭亡,兄弟阋墙、臣下谋反频发,一个朝代覆灭,另一个朝代兴起,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常态。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赵匡胤深知,想要自己建立的新朝延续下去,必须立一个在军界和政界都有足够威望、能够镇得住众臣的人作为继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否则一旦自己驾崩,宋朝恐怕也难逃五代的命运。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在北伐中身受重伤,匆忙间从战场逃回,由于一时找不到赵光义,有人开始谋划立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为帝。
这件事赵匡胤听说后大为恼怒,当时群臣不知赵光义生死,纷纷拉扯以取悦新君,这正显示出五代政权更替频繁的"习气"尚未彻底磨灭。
赵匡胤意识到,能否镇得住这些蠢蠢欲动的权臣,直接关系到新朝的存亡。不久,北伐失败后赵光义无法兑现对将士们的赏赐承诺,军中于是产生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德昭此时出面为赵光义向赵匡胤求功,希望先行赏赐,然后惩罚失律之人。赵匡胤大怒,语出威胁道:"等你当了天子,赏赐还不晚呢。"政治幼稚的赵德昭自此绝望而终。
相比之下赵匡胤一直在有意识地扶持赵光义,他不仅授予赵光义开封府尹、门下平章事等要职,还亲自为生病的赵光义疗伤,采纳他的建议。
在禁军中有足够威望的赵光义,是大宋立国后第一个被封为王兼任宰相、京兆尹的人,这正是储君的标准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赵匡胤一系列的举措都是在巩固赵光义的地位,为他日后继承大统奠定基础。可明明是已经安排好的事情,为何赵光义还要拿出那金匮之盟,甚至杀了自己的弟弟和侄子呢?
这很有可能和后来的迁都时间有关系,本以为弟弟会始终站在自己这一边的赵匡胤突然发现弟弟已经有了能反抗自己的底气。
此时的他想收回权力改立自己的孩子为皇帝,可为时已晚,发现哥哥意图的赵光义还是先下了手。从这方面想,赵光义确实像是能干出来这种事儿的人。
人性复杂
赵光义执掌北宋二十四年,其功过是非很难让人简单评说。
赵光义即位后,内修文德重整河山,他注重农业生产,使得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再加上推崇教育开创太学,使得北宋成为了东方学术的中心。
然而他在外患上的应对颇受非议,辽兵屡犯边境,宋军则屡战屡败,到最后赵光义不得不缴纳岁币谢和,这在当时被人们视为耻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赵光义与赵匡胤之间的恩怨情仇也一直都是历史难题,虽然兄弟阋墙恩断义绝,这在当时封建时期并不罕见。
但是在自己取得皇位后,也不该让自己的哥哥绝后,迫害自己弟弟以致丢了性命,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嫂子死后与哥哥合葬,这着实显得有些太过于冷酷无情了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光义对赵匡胤遗孀宋氏的冷血待遇,也让人觉得他忘恩负义,一个君主如果不能体恤遗孀,难免会招致非议。
另外在赵光义获得帝位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质疑的地方。他修改历史,给自己冠上不实的功勋。
这些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并不罕见,但作为君主他的品德和操守也着实让人感到质疑。